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2025届学位授予仪式上,63岁的校长孙其信全程站立,连续14个小时为毕业生拨穗。在现场,孙其信还同时满足了众多学生的“整活儿”要求,和学生互动、合影,共同庆祝毕业,被网友称为“宠学生天花板”。据悉,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在2024年的毕业季,他连续两天为毕业生拨穗,全程站立在台上和学生互动。
毕业典礼,无疑是不少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很多人就此告别学生身份、正式走向社会。站在这个分界点,毕业生往往心绪复杂,对母校、恩师、同窗充满眷恋和不舍。也正因此,不少学子希望用仪式感来为青春“存档”。上述微信名为“农场主”的老校长,如同呵护每一株幼苗一般,“看见”并回应着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一起打造独特而难忘的毕业回忆。某种程度上,校长对这些“花式整活儿”的理解与支持,也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具像化,如此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最后一课”足够动人。
近年来,大学毕业典礼屡因“有趣”“温暖”登上热搜,不少校长的毕业致辞亲切平实,非常“接地气”,他们还放下身段,在程式化的“拨穗礼”之外,配合孩子们可爱托脸、娇羞捂嘴、共抛彩带、举杯庆祝,让学生成为这场仪式的真正主角。屏幕之外,那些“被汗水浸湿衣服的校长”“为学生撑伞的校长”甚至是“出糗的校长”,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不少人感慨,“这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也是最好的招生宣传”“校长把‘尊重每一个个体’做到了极致”。
的确,在这些校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师者的平视与尊重,感受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本领,更在于珍视并托举每个个体,为自主性和创造力提供舞台。于校长而言,为毕业生拨穗不过是年年相似的事情,但他们深知,这台上的十几秒对毕业生来说无比珍贵——这份“读懂”与成全,饱含师者的祝福与期盼,也将转化为学子们远赴山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