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宠学生的毕业典礼,生动诠释了大学气质

2025-06-24 08:50 来源:工人日报

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2025届学位授予仪式上,63岁的校长孙其信全程站立,连续14个小时为毕业生拨穗。在现场,孙其信还同时满足了众多学生的“整活儿”要求,和学生互动、合影,共同庆祝毕业,被网友称为“宠学生天花板”。据悉,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在2024年的毕业季,他连续两天为毕业生拨穗,全程站立在台上和学生互动。

毕业典礼,无疑是不少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很多人就此告别学生身份、正式走向社会。站在这个分界点,毕业生往往心绪复杂,对母校、恩师、同窗充满眷恋和不舍。也正因此,不少学子希望用仪式感来为青春“存档”。上述微信名为“农场主”的老校长,如同呵护每一株幼苗一般,“看见”并回应着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一起打造独特而难忘的毕业回忆。某种程度上,校长对这些“花式整活儿”的理解与支持,也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具像化,如此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最后一课”足够动人。

近年来,大学毕业典礼屡因“有趣”“温暖”登上热搜,不少校长的毕业致辞亲切平实,非常“接地气”,他们还放下身段,在程式化的“拨穗礼”之外,配合孩子们可爱托脸、娇羞捂嘴、共抛彩带、举杯庆祝,让学生成为这场仪式的真正主角。屏幕之外,那些“被汗水浸湿衣服的校长”“为学生撑伞的校长”甚至是“出糗的校长”,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不少人感慨,“这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也是最好的招生宣传”“校长把‘尊重每一个个体’做到了极致”。

的确,在这些校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师者的平视与尊重,感受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本领,更在于珍视并托举每个个体,为自主性和创造力提供舞台。于校长而言,为毕业生拨穗不过是年年相似的事情,但他们深知,这台上的十几秒对毕业生来说无比珍贵——这份“读懂”与成全,饱含师者的祝福与期盼,也将转化为学子们远赴山海的力量。

毕业典礼上打动网友的,还有校长们的“反差萌”和“笨拙却认真”。年轻学子成长于生活富足的年代,追求个性化表达。尽管存在代际差距,但面对学生的“脑洞”,师长没有不耐烦,而是积极拥抱新事物,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达成心愿——这种开放、包容、与时代同行的态度,折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将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总是不停跟学生说要了解理解尊重别人,那我想,亲吻、拥抱校长也是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也应该理解尊重。”这或许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进而言之,毕业典礼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一个“放大镜”,是一所大学传递价值追求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从藏在毕业证书中的巧思,到请食堂阿姨上台致辞的用心,再到校长甘当“人形立牌”“超长待机”的宠溺,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一所高校的气质与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这样的校园里走出的年轻人,大概率会敢担当、能共情、懂感恩。

毕业典礼兼具纪念意义与教育意义。毕业生们感受到的爱与尊重,将化作无形的养分,伴随他们乘风破浪、成长成才。毕业典礼上隽永的发言、温情的细节、蕴藏的精神,经由多元的传播渠道向外辐射,将激起更大范围的共情,达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毕业季,我们乐见更多毕业典礼“刷屏”“出圈”,进一步诠释、彰显大学之“大”。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毕业是人生的新起点,行囊里若能装满母校的叮咛与馈赠,那么,此去虽远,未来可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式”宠学生的毕业典礼,生动诠释了大学气质

2025年06月24日 08:50   来源:工人日报   陈曦

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2025届学位授予仪式上,63岁的校长孙其信全程站立,连续14个小时为毕业生拨穗。在现场,孙其信还同时满足了众多学生的“整活儿”要求,和学生互动、合影,共同庆祝毕业,被网友称为“宠学生天花板”。据悉,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在2024年的毕业季,他连续两天为毕业生拨穗,全程站立在台上和学生互动。

毕业典礼,无疑是不少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很多人就此告别学生身份、正式走向社会。站在这个分界点,毕业生往往心绪复杂,对母校、恩师、同窗充满眷恋和不舍。也正因此,不少学子希望用仪式感来为青春“存档”。上述微信名为“农场主”的老校长,如同呵护每一株幼苗一般,“看见”并回应着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一起打造独特而难忘的毕业回忆。某种程度上,校长对这些“花式整活儿”的理解与支持,也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具像化,如此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最后一课”足够动人。

近年来,大学毕业典礼屡因“有趣”“温暖”登上热搜,不少校长的毕业致辞亲切平实,非常“接地气”,他们还放下身段,在程式化的“拨穗礼”之外,配合孩子们可爱托脸、娇羞捂嘴、共抛彩带、举杯庆祝,让学生成为这场仪式的真正主角。屏幕之外,那些“被汗水浸湿衣服的校长”“为学生撑伞的校长”甚至是“出糗的校长”,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不少人感慨,“这是最好的毕业礼物,也是最好的招生宣传”“校长把‘尊重每一个个体’做到了极致”。

的确,在这些校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师者的平视与尊重,感受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本领,更在于珍视并托举每个个体,为自主性和创造力提供舞台。于校长而言,为毕业生拨穗不过是年年相似的事情,但他们深知,这台上的十几秒对毕业生来说无比珍贵——这份“读懂”与成全,饱含师者的祝福与期盼,也将转化为学子们远赴山海的力量。

毕业典礼上打动网友的,还有校长们的“反差萌”和“笨拙却认真”。年轻学子成长于生活富足的年代,追求个性化表达。尽管存在代际差距,但面对学生的“脑洞”,师长没有不耐烦,而是积极拥抱新事物,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达成心愿——这种开放、包容、与时代同行的态度,折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将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我们总是不停跟学生说要了解理解尊重别人,那我想,亲吻、拥抱校长也是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也应该理解尊重。”这或许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进而言之,毕业典礼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一个“放大镜”,是一所大学传递价值追求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从藏在毕业证书中的巧思,到请食堂阿姨上台致辞的用心,再到校长甘当“人形立牌”“超长待机”的宠溺,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一所高校的气质与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这样的校园里走出的年轻人,大概率会敢担当、能共情、懂感恩。

毕业典礼兼具纪念意义与教育意义。毕业生们感受到的爱与尊重,将化作无形的养分,伴随他们乘风破浪、成长成才。毕业典礼上隽永的发言、温情的细节、蕴藏的精神,经由多元的传播渠道向外辐射,将激起更大范围的共情,达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毕业季,我们乐见更多毕业典礼“刷屏”“出圈”,进一步诠释、彰显大学之“大”。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毕业是人生的新起点,行囊里若能装满母校的叮咛与馈赠,那么,此去虽远,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