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收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后发现学校名称有误,署名写成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院”。对此,校方工作人员表示情况属实,已经收回所有署名错误的录取通知书,寄出新的录取通知书。(6月23日澎湃新闻)
虽然校方迅速纠错,但这种“低级错误”背后折射出的高校管理粗放问题,仍值得深思。近年来,有的将“热烈”写成“热列”,有的将“报到”写成“报道”,再到写错自家校名,高校录取通知书频频“翻车”,已非简单的“笔误”可以搪塞。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实则是高校形象管理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严谨的体现。
录取通知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与期待,也是学校给予学生的“第一张名片”。校名作为一所高校最核心的标识,其准确性与权威性丝毫不容打折扣。高校形象的塑造既需要宏大的战略布局,也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连自己校名都能写错的高校,会给学生和家长留下怎样的印象?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错误发生在职业院校,更加容易引发公众对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质疑。
录取通知书屡屡出错,暴露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一方面,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行政事务日益繁重,部分工作人员产生疲劳与懈怠;另一方面,数字化办公提高了效率,却也使得工作流程变得机械,关键环节的审核容易被忽视。上述事件中,从设计、排版到审核、寄发,只要任一环节的工作人员稍加留意,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遗憾的是,多个环节的“失守”让错误通知书最终寄到了学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