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钱攻击对手,“商品测评”岂能沦为“商业打手”

2025-06-20 07:21 来源:红网

“这款奶粉高温冲泡后结块严重,营养流失肉眼可见!”某短视频平台,在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测评机构镜头前,竞品奶粉在80℃热水中迅速凝结成团,而“恰巧”入镜的委托方产品则顺滑溶解。随着测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一些本应助力消费者“规避消费陷阱”的测评内容,却成为诱导消费的新陷阱。业内人士指出,平台生态中疯狂滋长的测评黑产已沦为有预谋的商业狙击工具。(6月19日 《法治日报》)

第三方测评的初衷,是凭借专业检测与中立视角,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客观的商品信息。然而,当测评市场演变为百亿级规模的“流量蛋糕”,商业利益的诱惑彻底扭曲了测评的本质。

在某MCN机构的报价单中,“定制话术+拉踩竞品”“实验数据+水军控评”等服务明码标价,百万粉丝博主单条视频报价高达5万元。这种产业化的“测评黑产”,将测评内容异化为精准打击对手的商业武器。某地法院审理的防晒衣测评案便是典型:测评文章刻意放大竞品“面料厚实”“发货慢”等非核心问题,同时美化合作品牌,最终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品企业的合法权益,更让消费者在虚假信息中沦为商业博弈的牺牲品。

测评行业的畸形发展,本质上是流量经济与监管滞后的矛盾产物。争议性、话题性内容往往能获得更高流量倾斜,“红黑榜”“踩雷测评”等刺激性标签成为博主快速涨粉的捷径。部分测评博主为追求流量,不惜突破底线,将测评异化为“流量生意”。对于“拉踩测评”这类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现有法律在取证、认定、追责等环节存在诸多难点。测评内容的主观性与商业性交织,难以界定哪些属于正常评价,哪些构成恶意诋毁。此外,平台方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量变现与内容监管之间摇摆不定,部分平台甚至默许“软广测评”的存在,间接助长了黑产的滋生。

要让商品测评回归服务消费者的本源,亟需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履责、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治理体系。首先,立法层面应加快完善测评行业规范,明确测评机构的资质要求、测评标准与法律责任,将“虚假测评”“恶意拉踩”等行为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制范畴。

从“中立裁判”到“商业打手”,商品测评的异化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商业竞争的胜负应取决于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而非暗箱操作的测评“黑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收钱攻击对手,“商品测评”岂能沦为“商业打手”

2025年06月20日 07:21   来源:红网   郭元鹏

“这款奶粉高温冲泡后结块严重,营养流失肉眼可见!”某短视频平台,在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测评机构镜头前,竞品奶粉在80℃热水中迅速凝结成团,而“恰巧”入镜的委托方产品则顺滑溶解。随着测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一些本应助力消费者“规避消费陷阱”的测评内容,却成为诱导消费的新陷阱。业内人士指出,平台生态中疯狂滋长的测评黑产已沦为有预谋的商业狙击工具。(6月19日 《法治日报》)

第三方测评的初衷,是凭借专业检测与中立视角,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客观的商品信息。然而,当测评市场演变为百亿级规模的“流量蛋糕”,商业利益的诱惑彻底扭曲了测评的本质。

在某MCN机构的报价单中,“定制话术+拉踩竞品”“实验数据+水军控评”等服务明码标价,百万粉丝博主单条视频报价高达5万元。这种产业化的“测评黑产”,将测评内容异化为精准打击对手的商业武器。某地法院审理的防晒衣测评案便是典型:测评文章刻意放大竞品“面料厚实”“发货慢”等非核心问题,同时美化合作品牌,最终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品企业的合法权益,更让消费者在虚假信息中沦为商业博弈的牺牲品。

测评行业的畸形发展,本质上是流量经济与监管滞后的矛盾产物。争议性、话题性内容往往能获得更高流量倾斜,“红黑榜”“踩雷测评”等刺激性标签成为博主快速涨粉的捷径。部分测评博主为追求流量,不惜突破底线,将测评异化为“流量生意”。对于“拉踩测评”这类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现有法律在取证、认定、追责等环节存在诸多难点。测评内容的主观性与商业性交织,难以界定哪些属于正常评价,哪些构成恶意诋毁。此外,平台方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量变现与内容监管之间摇摆不定,部分平台甚至默许“软广测评”的存在,间接助长了黑产的滋生。

要让商品测评回归服务消费者的本源,亟需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履责、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治理体系。首先,立法层面应加快完善测评行业规范,明确测评机构的资质要求、测评标准与法律责任,将“虚假测评”“恶意拉踩”等行为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制范畴。

从“中立裁判”到“商业打手”,商品测评的异化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商业竞争的胜负应取决于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而非暗箱操作的测评“黑枪”。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