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虚假剧本啃噬诚信根基

2025-06-20 07:07 来源:工人日报

“女子带孩子送外卖,只为给婆婆凑住院费”“手臂受伤的外卖小哥被黑心负责人暴打吐血”……如果您看到此类视频泪目了、气愤了、忍不了了,请先别激动,冷静一下,这很可能是精心炮制的、用来骗取流量的剧本。

这些视频主要摆拍内容为演绎外卖员被羞辱、殴打,抑或外卖员殴打顾客,编造外卖员出现交通事故、身有残疾被歧视等苦情故事,甚至有外卖员被殴打吐血等血腥画面,目的是引流吸粉、销售培训课程。

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包括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5月30日,网信办对一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其中包括恶意摆拍殴打、侮辱外卖骑手视频,炒作骑手与消费者、保安等群体对立,借公众善意博流量营销,引流吸粉。

种种新就业形态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凭自己的辛勤劳动赚钱,面对的艰辛挑战不少,也常常会被误解,被算法困住。但他们的底色是自立自强,是有尊严、有体面的劳动,而不是通过卖惨去赚流量。

同时,无论是新就业群体与服务对象、与平台商家、与管理机构,都不是对立面,彼此关爱、推动算法向善、保障合法权益,这些共同的努力,才是更应该被看到的文明美好新篇。

挑起社会矛盾的虚假摆拍,表面只是为了博流量,但事实上,不断地割裂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的融合度。比起同情,他们更需要的是尊重与赞许,是理解与共赢。

虚假摆拍的闹剧,消费的是公众朴素的同情心,透支的是社会宝贵的信任资本。它们编织的“苦难”滤镜,不仅扭曲了公众认知,更在无形中为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设置了更高的信任门槛,加剧了群体的隔阂。

虚假的泪水与编排的冲突,或许能短暂地收割流量,却如同蛀虫般啃噬着社会赖以运转的诚信根基。它们模糊了真实的困境,矮化了奋斗的尊严,让真正的求助信号淹没在怀疑的噪音之中。当我们每一次的同情与愤怒都可能沦为他人牟利的工具,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善意与联结便岌岌可危。

与其被剧本撩拨情绪,不如将目光投向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实实在在用汗水丈量生活的身影。无需刻意编排,他们值得被看见的,是那份在风雨中穿行的坚韧,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价值,是无数个微小订单里承载的、无需煽情却足以动人的真实人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虚假剧本啃噬诚信根基

2025年06月20日 07:07   来源:工人日报   苏墨

“女子带孩子送外卖,只为给婆婆凑住院费”“手臂受伤的外卖小哥被黑心负责人暴打吐血”……如果您看到此类视频泪目了、气愤了、忍不了了,请先别激动,冷静一下,这很可能是精心炮制的、用来骗取流量的剧本。

这些视频主要摆拍内容为演绎外卖员被羞辱、殴打,抑或外卖员殴打顾客,编造外卖员出现交通事故、身有残疾被歧视等苦情故事,甚至有外卖员被殴打吐血等血腥画面,目的是引流吸粉、销售培训课程。

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包括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5月30日,网信办对一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其中包括恶意摆拍殴打、侮辱外卖骑手视频,炒作骑手与消费者、保安等群体对立,借公众善意博流量营销,引流吸粉。

种种新就业形态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凭自己的辛勤劳动赚钱,面对的艰辛挑战不少,也常常会被误解,被算法困住。但他们的底色是自立自强,是有尊严、有体面的劳动,而不是通过卖惨去赚流量。

同时,无论是新就业群体与服务对象、与平台商家、与管理机构,都不是对立面,彼此关爱、推动算法向善、保障合法权益,这些共同的努力,才是更应该被看到的文明美好新篇。

挑起社会矛盾的虚假摆拍,表面只是为了博流量,但事实上,不断地割裂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的融合度。比起同情,他们更需要的是尊重与赞许,是理解与共赢。

虚假摆拍的闹剧,消费的是公众朴素的同情心,透支的是社会宝贵的信任资本。它们编织的“苦难”滤镜,不仅扭曲了公众认知,更在无形中为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设置了更高的信任门槛,加剧了群体的隔阂。

虚假的泪水与编排的冲突,或许能短暂地收割流量,却如同蛀虫般啃噬着社会赖以运转的诚信根基。它们模糊了真实的困境,矮化了奋斗的尊严,让真正的求助信号淹没在怀疑的噪音之中。当我们每一次的同情与愤怒都可能沦为他人牟利的工具,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善意与联结便岌岌可危。

与其被剧本撩拨情绪,不如将目光投向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却实实在在用汗水丈量生活的身影。无需刻意编排,他们值得被看见的,是那份在风雨中穿行的坚韧,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价值,是无数个微小订单里承载的、无需煽情却足以动人的真实人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