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5-06-19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人类不能回到丛林法则,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地时间6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全面总结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以来双方丰硕的合作成果,深刻阐述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努力方向,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过去两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务实合作在多维度多层次上全面开花、纵深推进,“西安愿景”成为六国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中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互免签证,经新疆口岸往来中哈的人数达近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9.18%;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未来将缩短中欧物流线路900公里;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成为中国—中亚合作新的增长点,跨境电商、在线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惠及中国和中亚国家广大人民……一系列成果如“花满枝头”,绘就了一幅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壮丽画卷,为续写合作新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一贯遵循互尊、互信,双方关系在互利、互助中不断前进。当前,六国均处于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共担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携手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中国积极分享在数字经济、工业化与创新发展等领域的经验,助力中亚国家增强内生动力与自主发展能力;中亚国家则凭借其富集的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缘枢纽优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这种互为支撑、互为机遇的深度协同,超越了传统国际交往范式,生动演绎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强大生命力。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本届峰会,中国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确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中方决定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愿在未来两年向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充分彰显中国同中亚国家一道推进共同现代化的诚意与决心。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逆流涌动,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凸显。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国同中亚国家尤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坚守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团结初心;优化务实高效、深度融合的合作布局;打造和平安宁、休戚与共的安全格局;拉紧同心同德、相知相亲的人文纽带;维护公正合理、平等有序的国际秩序——中国提出的五方面倡议,不仅为六国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指引了方向,更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一块稳固基石。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中亚国家并肩同行、共赴未来,必将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携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5年06月19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人类不能回到丛林法则,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地时间6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全面总结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以来双方丰硕的合作成果,深刻阐述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为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努力方向,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过去两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务实合作在多维度多层次上全面开花、纵深推进,“西安愿景”成为六国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中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互免签证,经新疆口岸往来中哈的人数达近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9.18%;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未来将缩短中欧物流线路900公里;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成为中国—中亚合作新的增长点,跨境电商、在线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惠及中国和中亚国家广大人民……一系列成果如“花满枝头”,绘就了一幅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的壮丽画卷,为续写合作新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一贯遵循互尊、互信,双方关系在互利、互助中不断前进。当前,六国均处于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共担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携手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中国积极分享在数字经济、工业化与创新发展等领域的经验,助力中亚国家增强内生动力与自主发展能力;中亚国家则凭借其富集的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缘枢纽优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这种互为支撑、互为机遇的深度协同,超越了传统国际交往范式,生动演绎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强大生命力。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本届峰会,中国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确定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中方决定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建立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和贸易畅通合作平台,愿在未来两年向中亚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充分彰显中国同中亚国家一道推进共同现代化的诚意与决心。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逆流涌动,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凸显。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国同中亚国家尤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坚守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团结初心;优化务实高效、深度融合的合作布局;打造和平安宁、休戚与共的安全格局;拉紧同心同德、相知相亲的人文纽带;维护公正合理、平等有序的国际秩序——中国提出的五方面倡议,不仅为六国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指引了方向,更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一块稳固基石。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中亚国家并肩同行、共赴未来,必将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