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虚火”挤“泡沫” 让家用机器人练就真功夫

2025-06-19 07:17 来源:证券日报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家用机器人赛道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近日,AI具身家用机器人系统提供商卧安机器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鹿明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企业新一轮融资落地的消息也频频传来。2025年,家用机器人商业化有望提速。

不可否认,资本的青睐为行业注入了发展活力,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也逐渐凸显。笔者认为,产业链企业应从技术、标准、商用前景三个维度破题,去“虚火”挤“泡沫”,将资本热度转化为产业厚度,让家用机器人练就真功夫,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一,以核心技术突破,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当下,家用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能用”向“好用”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在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寻求进一步技术突破。产业链各方需强化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攻关多模态融合算法、仿生关节等关键技术。例如,采用多模态融合算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大力发展关键具身智能技术,提升“人机协同”水平。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切忌“造噱头融资”,要将资金真正投入基础研发,构筑技术护城河。

其二,完善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立规”。

标准是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家用机器人行业在技术路线、产品兼容、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规则仍待完善。行业亟须明确细分领域标准,建立覆盖运动能力、交互智能、安全可靠性的分级认证体系。建议各方合力推动硬件接口、数据协议的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明确机器人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规范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要求;制定机器人运动规划、路径规划、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标准,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决策能力;针对老年人照护、儿童陪伴、家务协助等不同应用场景,制定相应服务内容标准,规范机器人服务流程,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三,挖掘细分场景,打通商业闭环。

当前,家用机器人企业的商业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成本高、量产难等问题亟待破解。在此背景下,企业不应局限于清洁、陪伴等单一场景,而应向家用医疗、教育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材料成本、推进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其真正成为“大众消费品”。另外,各地可引导资源向清洁、养老等高频刚需场景集中,并通过“场景补贴+数据共享”等模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家用机器人产业的真正价值,在于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产业链各方唯有聚焦技术创新、筑牢标准基石、深挖场景价值,方能使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去“虚火”挤“泡沫” 让家用机器人练就真功夫

2025年06月19日 07:17   来源:证券日报   贾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家用机器人赛道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近日,AI具身家用机器人系统提供商卧安机器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鹿明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企业新一轮融资落地的消息也频频传来。2025年,家用机器人商业化有望提速。

不可否认,资本的青睐为行业注入了发展活力,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也逐渐凸显。笔者认为,产业链企业应从技术、标准、商用前景三个维度破题,去“虚火”挤“泡沫”,将资本热度转化为产业厚度,让家用机器人练就真功夫,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一,以核心技术突破,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当下,家用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能用”向“好用”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在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寻求进一步技术突破。产业链各方需强化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攻关多模态融合算法、仿生关节等关键技术。例如,采用多模态融合算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大力发展关键具身智能技术,提升“人机协同”水平。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切忌“造噱头融资”,要将资金真正投入基础研发,构筑技术护城河。

其二,完善标准体系,为行业发展“立规”。

标准是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家用机器人行业在技术路线、产品兼容、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规则仍待完善。行业亟须明确细分领域标准,建立覆盖运动能力、交互智能、安全可靠性的分级认证体系。建议各方合力推动硬件接口、数据协议的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明确机器人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规范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要求;制定机器人运动规划、路径规划、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标准,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决策能力;针对老年人照护、儿童陪伴、家务协助等不同应用场景,制定相应服务内容标准,规范机器人服务流程,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三,挖掘细分场景,打通商业闭环。

当前,家用机器人企业的商业模式尚在摸索阶段,成本高、量产难等问题亟待破解。在此背景下,企业不应局限于清洁、陪伴等单一场景,而应向家用医疗、教育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材料成本、推进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其真正成为“大众消费品”。另外,各地可引导资源向清洁、养老等高频刚需场景集中,并通过“场景补贴+数据共享”等模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家用机器人产业的真正价值,在于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需求。产业链各方唯有聚焦技术创新、筑牢标准基石、深挖场景价值,方能使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