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是让人健身的,可如果健身器材本身都不“健康”,就很可能伤人身体了。据央视报道,在河北定州等地,不少公共健身器材厂家偷工减料,合格证也根据客户需要随意粘贴。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并对当地体育用品企业全面排查整治。
据报道,一些企业不断压缩成本,突破国家标准要求,违规降低公共健身器材的管材壁厚度、改变其安装方式,甚至器材整体的尺寸和管径都大幅缩水。吊诡的是,安全大打折扣的健身器材,却是不少企业出货量最大的产品。一边是采购者明知器材有质量安全隐患而购买,一边是企业迎合市场需要主动量身定制。畸形的供需链上,商家和采购者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心照不宣的是,这些健身器材姓公;潜台词无非是,公共的就可以糊弄。
公共健身器材不是装在家里使用,质量不好就会被消费者投诉;也不是用于店铺经营,遇到事故直接危及经营稳定。所以在某些人眼里,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质量似乎可以“自动降级”。此外,公共健身器材到底有没有质量缺陷,普通人靠肉眼也很难发现。更严重的是,劣质公共器材披上了合格的外衣。据报道,即使企业偷工减料,生产出非标准规格的器材,合格证照样贴;哪怕将缩水的器材拿去检测,也能变换手法通过检测关。
因质量和安装问题,劣质公共健身器材屡屡发生伤人事件。正因为公共健身器材姓“公”,关乎公众健康与安全,质量安全的标准和监管都应该更加严格。涉事企业已被依法立案调查,劣质健身器材流向何方也需要倒查。大量偷工减料的公共健身器材之所以能够在各地安装,招投标、采购、验收检查等环节“开绿灯”,无疑是重要因素。堵上每一环漏洞,才能确保“带病”的器材造不出、卖不动、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