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救护车“天价收费”:生命救援信任危机亟待破解

2025-06-19 06:28 来源:红网

6月16日,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体反映,2025年4月他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转运费是直接转到司机的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令人质疑其是否合理。(6月17日 极目新闻)

一旦生命救援与商业利益挂上钩,那如何避免“救命钱”沦为“宰客刀”?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在“民营救护车800公里收费2.8万元”这一事件中,唐先生的遭遇暴露出非急救转运市场定价标准模糊的问题。南昌紧急救援中心规定南昌至上海的转运费用约1.1万元,而唐先生实际支付的费用高达2.8万元,超出标准154%,这显然突破了人们的认知范围。更讽刺的是,司机拒绝议价、未提供发票,甚至通过个人账户收款,将救命服务变成了“黑市交易”。

尽管存在严重的信息误导——救护车挂靠民营医院南昌赣医医院,却使用公立医院设备、有医护人员陪同,导致患者误以为是官方救护车,但这本质上仍是利用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进行消费欺诈。涉事医院称救护车非本院所有,司机所属公司否认关联,卫健部门仅回应正在核实。这些情况不仅忽视了事件本质,多方“踢皮球”背后更是监管的失责。

我们还应看到,非急救转运市场的乱象,实际上是供需失衡形成灰色地带,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市场化服务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120急救体系仅覆盖危急重症,导致非急救转运需求转向民营机构。目前,非急救转运服务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仅由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行制定标准,使得民营市场缺乏统一准入标准,车辆设备、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为乱收费埋下隐患。

如果民营救护车一味打着与医院合作的旗号收取高价,患者对医疗体系的信任无疑会持续降低。患者本就因重病承受着巨大压力,而高额的转运费用会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加剧医疗焦虑。在这则事件中,唐先生支付2.8万元后,不得不通过网络曝光寻求帮助。这虽是个案,却反映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若不从机制上重新梳理、优化,信任危机一旦蔓延,必然会影响整个救援系统的运行效率。

更具体而言,要解决民营救护车“天价收费”问题,需要平衡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内在关系,通过明确的规范加以约束。例如,明确服务标准,将非急救转运纳入基本医疗服务范畴,制定全国统一的设备配置、人员资质、收费标准;强化监管协同,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由卫健部门负责资质审核,交通部门监管车辆运营,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对违规企业和个人实施终身行业禁入;鼓励公立医院设立非急救转运中心,或考虑将相关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以减轻患者负担。

“天价救护车”事件暴露了市场乱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民营还是公营,生命救援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商业服务,更是公共产品。当民营机构以市场行为为借口推高价格时,是对医患关系的漠视,背离了救援本心,违背商业伦理,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非急救转运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每一位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庭息息相关。只有以制度筑牢底线,以监管压实责任,才能让救护车真正成为承载生命希望的方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营救护车“天价收费”:生命救援信任危机亟待破解

2025年06月19日 06:28   来源:红网   王诗萌

6月16日,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体反映,2025年4月他将患重症的孩子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转至上海治疗时,800公里的路程被“民营救护车”收取了28000元转运费,转运费是直接转到司机的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令人质疑其是否合理。(6月17日 极目新闻)

一旦生命救援与商业利益挂上钩,那如何避免“救命钱”沦为“宰客刀”?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在“民营救护车800公里收费2.8万元”这一事件中,唐先生的遭遇暴露出非急救转运市场定价标准模糊的问题。南昌紧急救援中心规定南昌至上海的转运费用约1.1万元,而唐先生实际支付的费用高达2.8万元,超出标准154%,这显然突破了人们的认知范围。更讽刺的是,司机拒绝议价、未提供发票,甚至通过个人账户收款,将救命服务变成了“黑市交易”。

尽管存在严重的信息误导——救护车挂靠民营医院南昌赣医医院,却使用公立医院设备、有医护人员陪同,导致患者误以为是官方救护车,但这本质上仍是利用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进行消费欺诈。涉事医院称救护车非本院所有,司机所属公司否认关联,卫健部门仅回应正在核实。这些情况不仅忽视了事件本质,多方“踢皮球”背后更是监管的失责。

我们还应看到,非急救转运市场的乱象,实际上是供需失衡形成灰色地带,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市场化服务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公立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120急救体系仅覆盖危急重症,导致非急救转运需求转向民营机构。目前,非急救转运服务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仅由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行制定标准,使得民营市场缺乏统一准入标准,车辆设备、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为乱收费埋下隐患。

如果民营救护车一味打着与医院合作的旗号收取高价,患者对医疗体系的信任无疑会持续降低。患者本就因重病承受着巨大压力,而高额的转运费用会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加剧医疗焦虑。在这则事件中,唐先生支付2.8万元后,不得不通过网络曝光寻求帮助。这虽是个案,却反映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若不从机制上重新梳理、优化,信任危机一旦蔓延,必然会影响整个救援系统的运行效率。

更具体而言,要解决民营救护车“天价收费”问题,需要平衡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内在关系,通过明确的规范加以约束。例如,明确服务标准,将非急救转运纳入基本医疗服务范畴,制定全国统一的设备配置、人员资质、收费标准;强化监管协同,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由卫健部门负责资质审核,交通部门监管车辆运营,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对违规企业和个人实施终身行业禁入;鼓励公立医院设立非急救转运中心,或考虑将相关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以减轻患者负担。

“天价救护车”事件暴露了市场乱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民营还是公营,生命救援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商业服务,更是公共产品。当民营机构以市场行为为借口推高价格时,是对医患关系的漠视,背离了救援本心,违背商业伦理,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非急救转运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每一位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庭息息相关。只有以制度筑牢底线,以监管压实责任,才能让救护车真正成为承载生命希望的方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