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不少老年人选择旅居养老的方式,奔赴远方享受“慢生活”。云南昆明、山东威海、贵州六盘山等地因为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或者康养条件充足,正在成为不少老年人养老的“第二个家”。
“旅居”曾经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由此链接民宿、小镇市集、艺术创作等多元产业发展。现在,老年人的涌入,为“旅居”产业又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不少老年人表示,怡人的自然环境可以疗愈城市人的焦虑,也对治疗一些老年慢性病有好处。因而针对老年人健康养生、养老护理的需求,不少旅居目的地依托自身森林、温泉、滨海、高原湖泊等自然资源,将生态旅游与度假、康养产业结合,形成了多样的旅居产业业态。
老年人旅居,展现出“银发经济”的活力与巨大发展空间,同时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和代际变化的一个独特窗口。
上一代人曾经“安土重迁”,如今尝试“候鸟式旅居”;曾经相信“养儿防老”,如今希望有独立居所和生活空间——他们的养老理念不再是一家子挤在一个屋檐下,现代家庭成员间的紧密程度和空间距离都在发生变化。
出生在人口高峰期的50后、60后陆续退休,他们面对日趋多元的文化消费,不再抱着“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的传统观念,而是注重生活品质,逐渐从“养老”变为“享老”。
这一群体经历过国家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兴盛的阶段,有一定的物质积累,也有相当的人生阅历,在接纳新知、更新观念等方面与年轻人的“代沟”逐渐缩小。老年人“旅拍”的照片并不逊于年轻人;查找当地美食,他们还会询问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