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2025-06-17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目前,长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基本落实到位,但也要看到,仍有部分渔民因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等原因,就业暂时遇到困难;部分渔民再就业能力较弱,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临时性岗位,抗风险能力不足;有的渔民较退捕前收入有所降低,就业稳定性不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容易再次失业。如何让渔民们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巩固安置保障工作成果,是必须回答好的命题。

不同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退捕安置工作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工业产业较发达地区,对于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的压力较小,可安置的岗位也较多。但在总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安置工作就要想更多办法,需要更精准的帮扶措施。要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应完善低保等兜底政策;对有部分劳动能力者,可开发更多元的公益性岗位;对有意愿学习者,需要提供定制化和针对性的培训。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重点跟踪就业转失业、低收入以及可能返贫致贫的退捕渔民,及时将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合理保障。精准识别困难退捕渔民家庭,根据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等维度分类施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在“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中,要因地制宜设立退捕渔民招聘专区,发布适合退捕渔民技能专长的岗位信息,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推动各地发展设施渔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退捕渔民就地就近就业;指导强化涉农创业政策解读宣传,开展农创微课堂线上创业培训,引导退捕渔民创业致富。

依靠政策可以解决上岸问题,但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各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成功案例揭示了一个共性规律:当渔民能够将传统渔业技能转化为新业态的竞争优势时,他们的积极性最高,可持续性最强。正如退捕渔民张帅说的,“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秋旸)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2025年06月17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目前,长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基本落实到位,但也要看到,仍有部分渔民因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等原因,就业暂时遇到困难;部分渔民再就业能力较弱,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临时性岗位,抗风险能力不足;有的渔民较退捕前收入有所降低,就业稳定性不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容易再次失业。如何让渔民们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巩固安置保障工作成果,是必须回答好的命题。

不同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退捕安置工作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工业产业较发达地区,对于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的压力较小,可安置的岗位也较多。但在总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安置工作就要想更多办法,需要更精准的帮扶措施。要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应完善低保等兜底政策;对有部分劳动能力者,可开发更多元的公益性岗位;对有意愿学习者,需要提供定制化和针对性的培训。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重点跟踪就业转失业、低收入以及可能返贫致贫的退捕渔民,及时将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合理保障。精准识别困难退捕渔民家庭,根据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等维度分类施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在“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中,要因地制宜设立退捕渔民招聘专区,发布适合退捕渔民技能专长的岗位信息,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推动各地发展设施渔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退捕渔民就地就近就业;指导强化涉农创业政策解读宣传,开展农创微课堂线上创业培训,引导退捕渔民创业致富。

依靠政策可以解决上岸问题,但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各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成功案例揭示了一个共性规律:当渔民能够将传统渔业技能转化为新业态的竞争优势时,他们的积极性最高,可持续性最强。正如退捕渔民张帅说的,“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秋旸)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