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随着马蹄声归去,诗歌在时光里穿越回响

2025-06-17 07:18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6月13日,诗人郑愁予92载行旅终止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一生过客,终以诗魂踏碎地理隔阂,回归那个由《梦土上》《雪的可能》等构筑的“文化原乡”。

1933年,郑愁予生于济南的硝烟里,炮火中的马蹄声成为他生命的“胎记”。21岁那年,他以一首《错误》震动台湾文坛:“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既是诗人的精神自况,也是海峡两岸离散者的时代绝唱。当最后的呼吸停驻异国,他那些浸透太平洋咸涩海风的诗行,已在《错误》《小小的岛》《如雾起时》中筑成两岸的灯塔。

郑愁予的诗是古典釉彩与现代熔炉的交响。展开泛黄卷轴,“东风”“柳絮”“窗扉紧掩”勾连起古典意境;轻触现代棱镜,“寂寞的城”“三月的春帷”折射出生存的冷光。杨牧称其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因其锻造了汉语诗歌的纯金质地。

当数字洪流冲击传统诗词的堤岸,诗意却在信息隙间顽强生长。15秒短视频切割着“美丽的错误”,滚动弹幕掠过“达达的马蹄”,签名档凝固“我只是过客”……经典被压缩为数字时代的密码,萌发新枝。教科书里“莲花的开落”积淀成集体审美基因,伟大诗篇跨越媒介断层,在信息洪流中沉淀为精神锚石。

这是战火与数字两个移民时代的奇妙共振。郑愁予用诗歌丈量与故土的距离,恰如我们在信息海洋打捞失落的线下乡愁。在这个碎片化时代,郑愁予的诗更显其价值。它证明真正的诗性不会被解构消弭,反而能在解构中重建诗意秩序,当完整的意象被拆成“金句”,更似种子随风散落,在新的土壤里长成参天记忆。

康州的晨曦隐去最后的蹄音。游子卸下行囊,却让每声吟诵都成为灵魂的归港。那飘散在数字荒原的意象,如青苔覆上新大陆,印证诗意栖居的真谛:它不在于载体的形式,而在于能否点燃心灵的烽燧。

诗人已渡桥入光。我们在此岸感悟:这贯穿世纪的蹄声,原是不屈与抗争中锻造的汉语标尺,它刺穿所有喧嚣的帷幕,为迷途的数字灵魂校准归途坐标。此刻展卷,我们都是郑愁予的归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愁予随着马蹄声归去,诗歌在时光里穿越回响

2025年06月17日 07:18   来源:羊城晚报   王顾左右

2025年6月13日,诗人郑愁予92载行旅终止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一生过客,终以诗魂踏碎地理隔阂,回归那个由《梦土上》《雪的可能》等构筑的“文化原乡”。

1933年,郑愁予生于济南的硝烟里,炮火中的马蹄声成为他生命的“胎记”。21岁那年,他以一首《错误》震动台湾文坛:“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既是诗人的精神自况,也是海峡两岸离散者的时代绝唱。当最后的呼吸停驻异国,他那些浸透太平洋咸涩海风的诗行,已在《错误》《小小的岛》《如雾起时》中筑成两岸的灯塔。

郑愁予的诗是古典釉彩与现代熔炉的交响。展开泛黄卷轴,“东风”“柳絮”“窗扉紧掩”勾连起古典意境;轻触现代棱镜,“寂寞的城”“三月的春帷”折射出生存的冷光。杨牧称其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因其锻造了汉语诗歌的纯金质地。

当数字洪流冲击传统诗词的堤岸,诗意却在信息隙间顽强生长。15秒短视频切割着“美丽的错误”,滚动弹幕掠过“达达的马蹄”,签名档凝固“我只是过客”……经典被压缩为数字时代的密码,萌发新枝。教科书里“莲花的开落”积淀成集体审美基因,伟大诗篇跨越媒介断层,在信息洪流中沉淀为精神锚石。

这是战火与数字两个移民时代的奇妙共振。郑愁予用诗歌丈量与故土的距离,恰如我们在信息海洋打捞失落的线下乡愁。在这个碎片化时代,郑愁予的诗更显其价值。它证明真正的诗性不会被解构消弭,反而能在解构中重建诗意秩序,当完整的意象被拆成“金句”,更似种子随风散落,在新的土壤里长成参天记忆。

康州的晨曦隐去最后的蹄音。游子卸下行囊,却让每声吟诵都成为灵魂的归港。那飘散在数字荒原的意象,如青苔覆上新大陆,印证诗意栖居的真谛:它不在于载体的形式,而在于能否点燃心灵的烽燧。

诗人已渡桥入光。我们在此岸感悟:这贯穿世纪的蹄声,原是不屈与抗争中锻造的汉语标尺,它刺穿所有喧嚣的帷幕,为迷途的数字灵魂校准归途坐标。此刻展卷,我们都是郑愁予的归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