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戳中了谁的心?

2025-06-16 09:24 来源:红网

近日,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引发广泛关注。这哪是千年前的长安城?分明是当代职场的魔幻镜像!当剧中人物李善德接到 “荔枝转运” 的棘手任务时,那种手足无措又不得不迎难而上的状态,恰似职场中面对突发艰巨任务的现代人,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这个头发花白的芝麻小吏,简直是职场老实人的缩影。兢兢业业工作十八年,却因不懂职场规则、不善经营人际关系,在同事眼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转眼就成了同事们推责甩锅的最佳人选。当他被“幸运”选中执行荔枝转运任务时,同僚们表面上的 “恭喜”,在现实的职场中也屡见不鲜。

为了把岭南的荔枝送到杨贵妃嘴边,李善德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极限挑战”。他带着算盘和地图,在泥泞的驿道上狂奔,这一过程让人联想到职场人在工作压力下熬夜加班、反复修改方案的日常。被地方官员刁难时的卑躬屈膝,发现路线错误时的崩溃抓狂,还有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突然“柳暗花明”的狂喜,这些瞬间都拼凑出职场生存的真实图谱。而且他在荔枝保鲜实验中屡屡失败,酷似我们做方案被领导一遍遍否认,真的深深共情了!

然而,李善德并未被困境打倒,而是在绝境中长出生存智慧。他和运夫在雨夜的酒馆碰杯,和荔枝园主阿僮从对立到并肩作战,这些意外收获的情谊,成了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这也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在职场中同样不可或缺,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互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而故事的结局同样引人深思。当李善德看透官场的复杂与纷争,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这一决定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是否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的本真?这种对职场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叩问,为观众提供了跳出日常忙碌、重新审视生活的视角。

《长安的荔枝》最妙的地方,在于以大唐故事为载体,映照出当代职场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困惑。我们或许不必像李善德那样穿越千山万水,但面对工作中的刁难、生活里的无奈,在夹缝中寻找出路的坚韧,还有在喧嚣中守住本心的清醒,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毕竟,人生这场修行,从来不是只有功成名就这一条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安的荔枝》戳中了谁的心?

2025年06月16日 09:24   来源:红网   范冉冉

近日,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引发广泛关注。这哪是千年前的长安城?分明是当代职场的魔幻镜像!当剧中人物李善德接到 “荔枝转运” 的棘手任务时,那种手足无措又不得不迎难而上的状态,恰似职场中面对突发艰巨任务的现代人,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这个头发花白的芝麻小吏,简直是职场老实人的缩影。兢兢业业工作十八年,却因不懂职场规则、不善经营人际关系,在同事眼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转眼就成了同事们推责甩锅的最佳人选。当他被“幸运”选中执行荔枝转运任务时,同僚们表面上的 “恭喜”,在现实的职场中也屡见不鲜。

为了把岭南的荔枝送到杨贵妃嘴边,李善德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极限挑战”。他带着算盘和地图,在泥泞的驿道上狂奔,这一过程让人联想到职场人在工作压力下熬夜加班、反复修改方案的日常。被地方官员刁难时的卑躬屈膝,发现路线错误时的崩溃抓狂,还有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突然“柳暗花明”的狂喜,这些瞬间都拼凑出职场生存的真实图谱。而且他在荔枝保鲜实验中屡屡失败,酷似我们做方案被领导一遍遍否认,真的深深共情了!

然而,李善德并未被困境打倒,而是在绝境中长出生存智慧。他和运夫在雨夜的酒馆碰杯,和荔枝园主阿僮从对立到并肩作战,这些意外收获的情谊,成了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这也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在职场中同样不可或缺,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互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而故事的结局同样引人深思。当李善德看透官场的复杂与纷争,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这一决定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它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是否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的本真?这种对职场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叩问,为观众提供了跳出日常忙碌、重新审视生活的视角。

《长安的荔枝》最妙的地方,在于以大唐故事为载体,映照出当代职场人的生存状态与内心困惑。我们或许不必像李善德那样穿越千山万水,但面对工作中的刁难、生活里的无奈,在夹缝中寻找出路的坚韧,还有在喧嚣中守住本心的清醒,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毕竟,人生这场修行,从来不是只有功成名就这一条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