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高、等待时间长、体验差……每到节假日旅游旺季,一些景区的摆渡车就会遭到游客“吐槽”。本应是为便利游客而设的摆渡车,为何频引争议?有的景区大门设置太远,游客被迫乘坐摆渡车;有的景区摆渡车存在车票捆绑销售、管理混乱等问题。专业人士认为,景区摆渡车往往被“打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管理,易出现监管模糊地带。景区应将摆渡车线路设置得更具游览性、便民性,而非将其作为增收渠道。(6月15日《工人日报》)
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的当下,摆渡车本应是提升游客游览体验、优化景区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环,然而,现实中的景区摆渡车却异化为“二次门票”,沦为变相创收的“宰客”工具,频繁陷入舆论漩涡,成为游客“吐槽”的焦点。摆渡车弊端不仅涉及管理问题,亦折射出部分景区公共服务意识的缺失,以及商业逻辑的扭曲,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感。因此,亟须扭转景区经营思维,推动摆渡车回归公共服务。
从调查看,许多景区将摆渡车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景区大门刻意远离核心景点,车票与门票捆绑销售,车辆调度混乱等,这些现象背后,就是景区将公共服务商品化,把基础交通服务当作“二次门票”。例如,某5A级景区摆渡车单程收费甚至高达60元,远超城市交通的合理定价,不啻是在借势“宰客”,也是对游客权益的公然漠视。
景区摆渡车的困境,实质是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的博弈失衡。当前,部分景区尚未摆脱对门票、车票经济的路径依赖,过度关注短期经济回报,而忽视了游客体验这一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诚然,景区需要合理收益维持运营,但将摆渡车异化为创收渠道,无异于杀鸡取卵。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景区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当摆渡车上的抱怨声取代了山水间的赞叹声,当“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短板消解了美景带来的好感,景区终将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