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拉罐为女儿再造“故宫凤冠”,呈现出教育的本真

2025-06-13 08:03 来源:红网

近日,杭州一位父亲耗时数百小时为女儿打造惊艳的非遗风冠,让废弃易拉罐摇身一变成为能够戴在头上的文化自信。

经裁剪、掐丝、塑形等数十道繁琐的工序,废旧的易拉罐在一位父亲的手中幻化为璀璨的“故宫凤冠”,艺术便在生活的尘埃里开花结果。为点亮女孩的梦,父亲不惜花费数百小时让平凡铝皮淬炼成文化瑰宝,其间不仅折射出了父亲对女儿满满的爱意,更让文化传承悄然生根。文物与环保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既让文物不再拘泥于冰冷的博物馆里,也让环保真正成为落在实处的行动。

其迅速出圈的背后折射出了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在这场易拉罐变废为宝的奇妙故事中,环保不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参与的沉浸式环保美学。当父亲和孩子亲手赋予废弃物新生,无用之物因为父女俩的巧思与创造,焕发无价光彩,那份惊喜远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唤醒孩子珍惜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当视频在网络上爆火,人们在惊叹于父亲的巧手匠心中,也启发了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废旧物品。

同时,父亲的做法也启迪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实践出真知”。这个易拉罐凤冠既是圆了女孩的一个梦,为孩子提供的充足的情绪价值,更让女孩亲手触摸到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也悄悄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而,比起家长们在假期带着孩子辗转于各大博物馆拍照打卡,笔者认为,家长和孩子共作一个非遗手作,这样的方式或许更能让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背后的古人智慧,更能激发起年轻一代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爱恋。因而,近年来多个中小学在学校内开设非遗课程,不仅拉近了古老文化与年轻人的空间与时间距离,更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匠心智慧,在实践中体会文化的厚度。

当废弃的易拉罐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无限可能。这场始于废弃物的“美的革命”,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环保宣传,也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育。这一始于废弃物的创意实践,不仅是艺术创作、环保宣传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更提醒我们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份创造力,敬畏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充满爱与智慧的实践,让环保理念和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易拉罐为女儿再造“故宫凤冠”,呈现出教育的本真

2025年06月13日 08:03   来源:红网   雷佳怡

近日,杭州一位父亲耗时数百小时为女儿打造惊艳的非遗风冠,让废弃易拉罐摇身一变成为能够戴在头上的文化自信。

经裁剪、掐丝、塑形等数十道繁琐的工序,废旧的易拉罐在一位父亲的手中幻化为璀璨的“故宫凤冠”,艺术便在生活的尘埃里开花结果。为点亮女孩的梦,父亲不惜花费数百小时让平凡铝皮淬炼成文化瑰宝,其间不仅折射出了父亲对女儿满满的爱意,更让文化传承悄然生根。文物与环保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既让文物不再拘泥于冰冷的博物馆里,也让环保真正成为落在实处的行动。

其迅速出圈的背后折射出了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在这场易拉罐变废为宝的奇妙故事中,环保不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参与的沉浸式环保美学。当父亲和孩子亲手赋予废弃物新生,无用之物因为父女俩的巧思与创造,焕发无价光彩,那份惊喜远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唤醒孩子珍惜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当视频在网络上爆火,人们在惊叹于父亲的巧手匠心中,也启发了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废旧物品。

同时,父亲的做法也启迪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实践出真知”。这个易拉罐凤冠既是圆了女孩的一个梦,为孩子提供的充足的情绪价值,更让女孩亲手触摸到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孩子心中也悄悄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而,比起家长们在假期带着孩子辗转于各大博物馆拍照打卡,笔者认为,家长和孩子共作一个非遗手作,这样的方式或许更能让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背后的古人智慧,更能激发起年轻一代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爱恋。因而,近年来多个中小学在学校内开设非遗课程,不仅拉近了古老文化与年轻人的空间与时间距离,更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匠心智慧,在实践中体会文化的厚度。

当废弃的易拉罐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无限可能。这场始于废弃物的“美的革命”,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环保宣传,也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育。这一始于废弃物的创意实践,不仅是艺术创作、环保宣传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更提醒我们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份创造力,敬畏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充满爱与智慧的实践,让环保理念和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