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务实才是战风斗雨的底气

2025-06-13 07:14 来源:北京日报

这两天,一篇任正非的专访文章刷屏。问得直接、答得干脆,企业家冷静清醒的话语,令人很受启发。

不过,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一些账号在转载报道时有“标题党”的嫌疑。比如,有的把“芯片问题没必要担心”摆上标题,可原文中,这句话源自任正非对“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的回答,讲的是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方面,“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脱离了上下文语境,少了限定条件,语义也就被无限扩大了。

上述话语被单拎出来,读着确实很提气,更与不惧打压、攻坚克难的“自主创新叙事”十分契合,但这种刻意掐头去尾、渲染情绪的“小心机”,与任正非在专访中传递出的眼界、格局、胸襟相去甚远。“骂我们一点,我们会更清醒一点”“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国家越来越开放,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细读任正非的回答能够发现,真正振奋人心的不是什么“霸总发言”,而是那份自信又不失清醒的态度。

跳出这一个案,其实对科技创新,舆论场上一直存在急功近利、非此即彼的叙事倾向。要么是看到一些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就悲观渲染“被国外甩几十条街”“怎么追都追不上”;要么是看到某项技术成果上新,就大炒“弯道逆袭”“直接赢麻”,拼凑出不明所以的爽文。为了“博眼球”“蹭流量”,或欢呼、或贬损、或拉踩、或挑事,极尽碰瓷之能事。一些心怀叵测的外媒,更是一会儿“捧杀”一会儿“棒杀”,鼓噪出不少荒诞论调。对前沿科创领域,对专业技术问题,公众本就不甚熟悉,一惊一乍的论调,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沉心静气的环境和审慎包容的氛围。片面化、情绪化的表达,绝对是一种杂音,既会影响公众认知,也会让科研舆论生态变得浮躁,甚至在无形中打乱创新节奏。以芯片为例,芯片设计、成熟制程芯片生产、芯片封测等方面,我们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芯片设计软件、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等方面差距仍不小。实事求是、客观对待,不自卑、不夸大,坚定不移“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爬坡过坎,赢得未来。

今天的世界愈发充满不确定性,而以低调实干为底色的长期主义和奋斗精神,是中国战风斗雨的底气。舆论环境的友好、包容、清醒、理性,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醒务实才是战风斗雨的底气

2025年06月13日 07:14   来源:北京日报   晁星

这两天,一篇任正非的专访文章刷屏。问得直接、答得干脆,企业家冷静清醒的话语,令人很受启发。

不过,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一些账号在转载报道时有“标题党”的嫌疑。比如,有的把“芯片问题没必要担心”摆上标题,可原文中,这句话源自任正非对“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的回答,讲的是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方面,“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脱离了上下文语境,少了限定条件,语义也就被无限扩大了。

上述话语被单拎出来,读着确实很提气,更与不惧打压、攻坚克难的“自主创新叙事”十分契合,但这种刻意掐头去尾、渲染情绪的“小心机”,与任正非在专访中传递出的眼界、格局、胸襟相去甚远。“骂我们一点,我们会更清醒一点”“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国家越来越开放,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细读任正非的回答能够发现,真正振奋人心的不是什么“霸总发言”,而是那份自信又不失清醒的态度。

跳出这一个案,其实对科技创新,舆论场上一直存在急功近利、非此即彼的叙事倾向。要么是看到一些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就悲观渲染“被国外甩几十条街”“怎么追都追不上”;要么是看到某项技术成果上新,就大炒“弯道逆袭”“直接赢麻”,拼凑出不明所以的爽文。为了“博眼球”“蹭流量”,或欢呼、或贬损、或拉踩、或挑事,极尽碰瓷之能事。一些心怀叵测的外媒,更是一会儿“捧杀”一会儿“棒杀”,鼓噪出不少荒诞论调。对前沿科创领域,对专业技术问题,公众本就不甚熟悉,一惊一乍的论调,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沉心静气的环境和审慎包容的氛围。片面化、情绪化的表达,绝对是一种杂音,既会影响公众认知,也会让科研舆论生态变得浮躁,甚至在无形中打乱创新节奏。以芯片为例,芯片设计、成熟制程芯片生产、芯片封测等方面,我们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芯片设计软件、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等方面差距仍不小。实事求是、客观对待,不自卑、不夸大,坚定不移“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爬坡过坎,赢得未来。

今天的世界愈发充满不确定性,而以低调实干为底色的长期主义和奋斗精神,是中国战风斗雨的底气。舆论环境的友好、包容、清醒、理性,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