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时代,别让思考能力“碎成渣”

2025-06-13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清晨睁眼刷手机,通勤路上看短视频,午休时间逛热搜……你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影响了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63.3%的受访者会随时随地刷短视频,61.7%的受访者经常查看社交媒体。长时间接收碎片化信息,50.3%的受访者感觉自己思考能力下降,逻辑不清晰。

打开手机App,在算法推送机制下,观点被拆解成情绪化的口号,长篇著作变为“一分钟读物”,热点事件被震惊体、标题党层层包装……如今,不少人习惯了被手机“投喂”即食信息,既然可以接收现成的结论,何苦自己费神梳理信息、推敲逻辑?于是,大脑逐渐变得懒惰,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

但这样获取的信息,真的能为我们所用吗?事实上,大脑在短时间内接收过载的信息,不仅不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反而会因信息筛选困难而被分散注意力,削弱决策能力。并且,长时间沉溺于偏好且同质的内容,容易加剧认知偏见和思维僵化,让自身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去年很火的一个词“脑腐”,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当代人在碎片化信息轰炸下的注意力涣散、语言表达贫瘠和思考浅薄等症状。长此以往,个人会逐渐失去深度思考能力,难以形成独立见解;在社会层面,当多数人思考力弱化,公共讨论也将流于表面,严重挤压理性对话空间。

如何把思考力从碎片化信息中“打捞”上来?调查中,有人建议筛选信息来源,关注高质量、有价值的媒体和账号,主动走出算法视野;也有人通过物理手段“断舍离”,比如给自己设定“无手机日”、使用防沉迷应用限制手机使用时长等,让自己摆脱信息干扰,重建深度思考的习惯与空间。这些都不失为有效的尝试。除此之外,平台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譬如,优化算法,减少低质娱乐内容推送;给予知识科普类内容流量扶持,鼓励创作者产出深度作品。社会层面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不少城市、社区开展“书香节”“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主动“出击”、多方协同,方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裹挟前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刷屏时代,别让思考能力“碎成渣”

2025年06月13日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清晨睁眼刷手机,通勤路上看短视频,午休时间逛热搜……你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影响了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63.3%的受访者会随时随地刷短视频,61.7%的受访者经常查看社交媒体。长时间接收碎片化信息,50.3%的受访者感觉自己思考能力下降,逻辑不清晰。

打开手机App,在算法推送机制下,观点被拆解成情绪化的口号,长篇著作变为“一分钟读物”,热点事件被震惊体、标题党层层包装……如今,不少人习惯了被手机“投喂”即食信息,既然可以接收现成的结论,何苦自己费神梳理信息、推敲逻辑?于是,大脑逐渐变得懒惰,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

但这样获取的信息,真的能为我们所用吗?事实上,大脑在短时间内接收过载的信息,不仅不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反而会因信息筛选困难而被分散注意力,削弱决策能力。并且,长时间沉溺于偏好且同质的内容,容易加剧认知偏见和思维僵化,让自身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去年很火的一个词“脑腐”,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当代人在碎片化信息轰炸下的注意力涣散、语言表达贫瘠和思考浅薄等症状。长此以往,个人会逐渐失去深度思考能力,难以形成独立见解;在社会层面,当多数人思考力弱化,公共讨论也将流于表面,严重挤压理性对话空间。

如何把思考力从碎片化信息中“打捞”上来?调查中,有人建议筛选信息来源,关注高质量、有价值的媒体和账号,主动走出算法视野;也有人通过物理手段“断舍离”,比如给自己设定“无手机日”、使用防沉迷应用限制手机使用时长等,让自己摆脱信息干扰,重建深度思考的习惯与空间。这些都不失为有效的尝试。除此之外,平台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譬如,优化算法,减少低质娱乐内容推送;给予知识科普类内容流量扶持,鼓励创作者产出深度作品。社会层面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不少城市、社区开展“书香节”“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主动“出击”、多方协同,方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裹挟前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