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创收,别只盯着门票

2025-06-13 06:54 来源:人民日报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旅行图的是开心,增收贵的是长久。跳出盯牢门票的局限性,把游客的感受摆在第一位,让八方来客收获惊喜,地方文旅自然蒸蒸日上

大雨倾盆、两道水帘倾泻入江,桥下别有意境之美……前不久,一场大雨让长江水道上的一座大桥意外“出圈”。

没想到,爆火之后,投诉也纷至沓来:理应开放的桥下空间被围栏圈起,进入需交押金,且设有最低消费门槛。尽管后续运营方回应,押金机制是为应对高流量时段,围栏也被打开,但雨帘奇景带来的积极宣传效应,却被消解不少。

自驾经过景区路段,被要求收“过路费”;网红打卡点被私占、圈围,要求缴费进入……一些“圈地收费”“票中票”的恶劣现象,为旅游体验添上败笔,屡屡遭到网友吐槽。

在一些地方执着于一张门票时,另一些地方却在试验景区免费开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九成区域免票迎客;把目光投向浙江杭州,20多年前,西湖对公众免费开放,西子湖畔,共赏水光潋滟的游客络绎不绝。

免费开放后,地方的“钱袋子”受不受伤?自滕王阁景区北园免费开放以来,滕王阁景区日均客流量激增160%,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亿元。杭州市曾提出“241算法”: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增加约100亿元。算算账,杭州的旅游年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50.3亿元。

当然,这并不意味门票都得一免了之。毕竟,不同景区的收入构成、管理成本、配套成熟度不尽相同。但要看到,文旅创收,不能只盯着一张门票。

只盯门票,局限了视野和格局。餐饮、住宿、购物……这些随着游客需求而来的多元业态,可以拼起更大的文旅产业样貌。拼图的规模,取决于人流的多少、人气的高低。因此,拓展消费场景、尽力招徕客流,才是应当聚焦的核心问题。

只盯门票,损失了人气和口碑。在如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那些为了门票而作出的“圈地收费”等行为,都会被广大网友审视打量。换换思路,当某个景点突然爆火,何不敞开胸怀迎客或是适当降低票价,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一时的“损失”,换来的也许是长久的红火。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旅行图的是开心,增收贵的是长久。跳出盯牢门票的局限性,把游客的感受摆在第一位,让八方来客收获惊喜,地方文旅自然蒸蒸日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旅创收,别只盯着门票

2025年06月13日 06:54   来源:人民日报   林子夜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旅行图的是开心,增收贵的是长久。跳出盯牢门票的局限性,把游客的感受摆在第一位,让八方来客收获惊喜,地方文旅自然蒸蒸日上

大雨倾盆、两道水帘倾泻入江,桥下别有意境之美……前不久,一场大雨让长江水道上的一座大桥意外“出圈”。

没想到,爆火之后,投诉也纷至沓来:理应开放的桥下空间被围栏圈起,进入需交押金,且设有最低消费门槛。尽管后续运营方回应,押金机制是为应对高流量时段,围栏也被打开,但雨帘奇景带来的积极宣传效应,却被消解不少。

自驾经过景区路段,被要求收“过路费”;网红打卡点被私占、圈围,要求缴费进入……一些“圈地收费”“票中票”的恶劣现象,为旅游体验添上败笔,屡屡遭到网友吐槽。

在一些地方执着于一张门票时,另一些地方却在试验景区免费开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九成区域免票迎客;把目光投向浙江杭州,20多年前,西湖对公众免费开放,西子湖畔,共赏水光潋滟的游客络绎不绝。

免费开放后,地方的“钱袋子”受不受伤?自滕王阁景区北园免费开放以来,滕王阁景区日均客流量激增160%,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亿元。杭州市曾提出“241算法”: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增加约100亿元。算算账,杭州的旅游年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50.3亿元。

当然,这并不意味门票都得一免了之。毕竟,不同景区的收入构成、管理成本、配套成熟度不尽相同。但要看到,文旅创收,不能只盯着一张门票。

只盯门票,局限了视野和格局。餐饮、住宿、购物……这些随着游客需求而来的多元业态,可以拼起更大的文旅产业样貌。拼图的规模,取决于人流的多少、人气的高低。因此,拓展消费场景、尽力招徕客流,才是应当聚焦的核心问题。

只盯门票,损失了人气和口碑。在如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那些为了门票而作出的“圈地收费”等行为,都会被广大网友审视打量。换换思路,当某个景点突然爆火,何不敞开胸怀迎客或是适当降低票价,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一时的“损失”,换来的也许是长久的红火。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旅行图的是开心,增收贵的是长久。跳出盯牢门票的局限性,把游客的感受摆在第一位,让八方来客收获惊喜,地方文旅自然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