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有一个案例值得关注:某地在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所时背离实际需求,耗资200多万元搭车建设数字液晶屏、全彩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同时耗资建设的管理系统也未有效运行。
与传统形象工程不同,这种披着技术外衣、打着政务服务旗号的“面子工程”,更具隐蔽性。人们到政务大厅办事,瞅见华而不实的显示屏,最多也就吐槽一下“真败家”。至于一些操作系统不好使用,场地设施运营难以为继等问题,一般人更是难以察觉。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及时通报,此类现象或许就会一直“黑不提白不提”,继续糊弄下去了。
当然不行!政务服务中的“面子工程”绝非小问题。政务服务是为了利企便民,如果政务服务的重点放在给领导“表演”,而不是让群众“用起来方便”,那么再好的政策恐怕都难以落地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的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这样的“面子工程”不就是在拖后腿吗?更为严重的是,扭曲的政绩观之下,这种风气会助长官僚主义。
此风不可长。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明确提出,政务服务应当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相关设施坚持实用原则,不得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坚决防治和纠正政务服务中的“面子工程”。近日,全国多地推进政务服务中的“面子工程”整治工作,旨在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