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粮库兴起智能风

2025-06-12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智能扦检设备精准取样,智能粮情监测系统精准控温降湿、实时预警异常,巡检机器人、平粮机器人、翻粮机器人24小时作业……当前,智能化浪潮正席卷着粮库每一个角落,推动粮库管理迈进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新时代,显著提升储粮效能,保障作业安全,减少产后损失。

这股智能风因何而起?其实是各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是人力之困。粮库作业环境艰苦,招工难、老龄化问题突出。以前粮库出入库、扦检、平粮、翻粮、熏蒸等工作高度依赖人力,强度大、效率低,还面临粮堆塌陷、微尘爆炸、有限空间缺氧、高处坠落等安全风险。二是储粮风险。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时刻面临虫害滋生、霉变潜伏等威胁,依赖传统手段难以实现全域、实时、精准的监控与预警。三是管理之弊。出入库环节很容易产生“人情粮”“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库区面临边界入侵、烟火、人员等安全问题。物联网、AI、大数据、机器人、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构建感知无处不在、决策精准智能、作业高效自动的智能粮库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从根本上破解人力困局、守护储粮安全、堵塞管理漏洞。

“机器换人”正重塑粮库作业。粮食出入库无人化,AGV/AMR、智能叉车、智能扦样化验机、过磅系统无缝协同,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杜绝“人情粮”“转圈粮”。环保高效作业,智能吸粮机与防尘罩输送机显著抑制出库粉尘污染,还具有出仓快、噪声低、安全性高、用工少等优势。仓内平粮机器人、翻粮机器人、余粮清理机器人、熏蒸机器人替代高强度及高风险人工作业。仓外巡检机器人及无人机构建全方位监控网,无死角排查安全隐患。“机器换人”使粮库告别“灰头土脸”,作业效率提升数倍,人力成本显著下降,大幅减少作业安全风险。

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实现精准“把脉看病”。目前,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已成粮库标配,技术逐步从单一的粮温监测向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气体等多参数多功能在线粮情测控迭代升级。系统依托遍布仓内外的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海量多源数据,汇入大数据分析平台,AI深度诊断,洞悉当下粮情,预测未来粮情变化趋势。系统智能“开方”,精准生成通风、控温、施药等最优调控策略,并自动联动设备,启闭门窗、风机。智能系统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储粮隐性损耗,牢牢守护每一粒粮食的品质安全。

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穿透式监管。我国政策性粮库遍及全国各地,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我国加快智能化粮库建设,政策性粮库已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如同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可远程对粮食出入库、库存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管,对粮食温湿度、虫害防治进行全要素监控,全流程数字化、透明化、可追溯。管理人员轻点按键,就可以在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查看粮库粮情。依托迭代的大数据预警模型,自动捕捉违法违规行为,精准预警粮情异常,执法人员、保管人员及时响应,早发现、早处理,推动监管模式从人找问题向问题找人转变。

粮库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以数据驱散经验迷雾、以算法点亮科技储粮新路径成效斐然,但仍面临初始投入大、环境苛求、集成难度高、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安全标准亟待统一等挑战。各地应主动拥抱智能变革,协同发力,破题攻坚,深化AI智能、推进无人作业、融合绿色技术、定制柔性方案,进一步提升粮情预测、诊断与决策能力,发展多系统多品牌机器人集群协作,推进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为守护“大国粮仓”筑起坚实防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粮库兴起智能风

2025年06月12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智能扦检设备精准取样,智能粮情监测系统精准控温降湿、实时预警异常,巡检机器人、平粮机器人、翻粮机器人24小时作业……当前,智能化浪潮正席卷着粮库每一个角落,推动粮库管理迈进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新时代,显著提升储粮效能,保障作业安全,减少产后损失。

这股智能风因何而起?其实是各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一是人力之困。粮库作业环境艰苦,招工难、老龄化问题突出。以前粮库出入库、扦检、平粮、翻粮、熏蒸等工作高度依赖人力,强度大、效率低,还面临粮堆塌陷、微尘爆炸、有限空间缺氧、高处坠落等安全风险。二是储粮风险。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时刻面临虫害滋生、霉变潜伏等威胁,依赖传统手段难以实现全域、实时、精准的监控与预警。三是管理之弊。出入库环节很容易产生“人情粮”“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库区面临边界入侵、烟火、人员等安全问题。物联网、AI、大数据、机器人、云计算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构建感知无处不在、决策精准智能、作业高效自动的智能粮库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从根本上破解人力困局、守护储粮安全、堵塞管理漏洞。

“机器换人”正重塑粮库作业。粮食出入库无人化,AGV/AMR、智能叉车、智能扦样化验机、过磅系统无缝协同,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杜绝“人情粮”“转圈粮”。环保高效作业,智能吸粮机与防尘罩输送机显著抑制出库粉尘污染,还具有出仓快、噪声低、安全性高、用工少等优势。仓内平粮机器人、翻粮机器人、余粮清理机器人、熏蒸机器人替代高强度及高风险人工作业。仓外巡检机器人及无人机构建全方位监控网,无死角排查安全隐患。“机器换人”使粮库告别“灰头土脸”,作业效率提升数倍,人力成本显著下降,大幅减少作业安全风险。

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实现精准“把脉看病”。目前,智能粮情监测系统已成粮库标配,技术逐步从单一的粮温监测向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气体等多参数多功能在线粮情测控迭代升级。系统依托遍布仓内外的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海量多源数据,汇入大数据分析平台,AI深度诊断,洞悉当下粮情,预测未来粮情变化趋势。系统智能“开方”,精准生成通风、控温、施药等最优调控策略,并自动联动设备,启闭门窗、风机。智能系统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储粮隐性损耗,牢牢守护每一粒粮食的品质安全。

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穿透式监管。我国政策性粮库遍及全国各地,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我国加快智能化粮库建设,政策性粮库已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如同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可远程对粮食出入库、库存管理进行全过程监管,对粮食温湿度、虫害防治进行全要素监控,全流程数字化、透明化、可追溯。管理人员轻点按键,就可以在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查看粮库粮情。依托迭代的大数据预警模型,自动捕捉违法违规行为,精准预警粮情异常,执法人员、保管人员及时响应,早发现、早处理,推动监管模式从人找问题向问题找人转变。

粮库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以数据驱散经验迷雾、以算法点亮科技储粮新路径成效斐然,但仍面临初始投入大、环境苛求、集成难度高、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安全标准亟待统一等挑战。各地应主动拥抱智能变革,协同发力,破题攻坚,深化AI智能、推进无人作业、融合绿色技术、定制柔性方案,进一步提升粮情预测、诊断与决策能力,发展多系统多品牌机器人集群协作,推进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为守护“大国粮仓”筑起坚实防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