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的缺陷美学何以俘获人心?

2025-06-12 06:31 来源:红网

火遍全球的LABUBU仍在创造神话。6月10日,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显示为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最终以108万元的价格完成竞拍。据了解,此次拍卖出现在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该款LABUBU尺寸为高131cm,材质为PVC,颜色为薄荷色,在备注栏标注了“全球唯一一只”。除此之外,一款全球限量15版棕色LABUBU以82万元成交。(6月10日 界面新闻)

这个被戏称为“年轻人的茅台”,长着尖牙、眼神邪魅的“小怪物”,正在用它的“不完美”征服Z世代。

LABUBU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玩偶的甜美套路——不对称的眼睛、歪斜的尖牙,都成了它的独特魅力。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玩家晒出“不完美”的LABUBU:运输磕碰的掉漆、开盒时的小瑕疵,都被一些粉丝戏称为“限量款战损版”。这种对“缺陷”的接纳,也部分反映了年轻人对“精致完美”的审美疲劳。它像是现代的“卡西莫多”,有了“缺陷”才显得真实;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使人感觉到追求进步、追求美的需要,从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LABUBU的矛盾性设计给了年轻人一种“反叛”的出口。在面对职场、社交压力时,这个“丑萌”小怪物成了情绪宣泄的载体。有人把它放在工位上对抗加班焦虑,有人给它穿上自制“病号服”调侃生活压力。于是,LABUBU既能成为社交货币,又能成为私人情绪树洞。年轻人愿意为它买单,而黄牛和仿制商则嗅到了暴利机会。在义乌商贸城,高仿LABUBU的商家因监管严打纷纷下架商品,有档口老板坦言:“这批货卖完就不做了,查得太严。”

这场狂欢也暗藏隐忧。盲盒的“隐藏款”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饥饿营销”;此外,二手市场溢价甚至高达30倍的现象,让不少玩家陷入非理性消费。更值得思考的是,一般情况下潮玩IP的生命周期较短,这些为“丑萌”买单的年轻人,是否终将像对待过气网红一样迅速“移情别恋”?

LABUBU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真实”的情感共鸣。就像断臂维纳斯因残缺成为永恒经典,哥窑瓷器因“金丝铁线”开片被奉为至宝,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不完美之中。在这个滤镜美化、人设包装的时代,年轻人追捧LABUBU,或许只是因为它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不够完美,但足够鲜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LABUBU的缺陷美学何以俘获人心?

2025年06月12日 06:31   来源:红网   李金晓

火遍全球的LABUBU仍在创造神话。6月10日,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款显示为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LABUBU最终以108万元的价格完成竞拍。据了解,此次拍卖出现在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该款LABUBU尺寸为高131cm,材质为PVC,颜色为薄荷色,在备注栏标注了“全球唯一一只”。除此之外,一款全球限量15版棕色LABUBU以82万元成交。(6月10日 界面新闻)

这个被戏称为“年轻人的茅台”,长着尖牙、眼神邪魅的“小怪物”,正在用它的“不完美”征服Z世代。

LABUBU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玩偶的甜美套路——不对称的眼睛、歪斜的尖牙,都成了它的独特魅力。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玩家晒出“不完美”的LABUBU:运输磕碰的掉漆、开盒时的小瑕疵,都被一些粉丝戏称为“限量款战损版”。这种对“缺陷”的接纳,也部分反映了年轻人对“精致完美”的审美疲劳。它像是现代的“卡西莫多”,有了“缺陷”才显得真实;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使人感觉到追求进步、追求美的需要,从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LABUBU的矛盾性设计给了年轻人一种“反叛”的出口。在面对职场、社交压力时,这个“丑萌”小怪物成了情绪宣泄的载体。有人把它放在工位上对抗加班焦虑,有人给它穿上自制“病号服”调侃生活压力。于是,LABUBU既能成为社交货币,又能成为私人情绪树洞。年轻人愿意为它买单,而黄牛和仿制商则嗅到了暴利机会。在义乌商贸城,高仿LABUBU的商家因监管严打纷纷下架商品,有档口老板坦言:“这批货卖完就不做了,查得太严。”

这场狂欢也暗藏隐忧。盲盒的“隐藏款”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饥饿营销”;此外,二手市场溢价甚至高达30倍的现象,让不少玩家陷入非理性消费。更值得思考的是,一般情况下潮玩IP的生命周期较短,这些为“丑萌”买单的年轻人,是否终将像对待过气网红一样迅速“移情别恋”?

LABUBU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真实”的情感共鸣。就像断臂维纳斯因残缺成为永恒经典,哥窑瓷器因“金丝铁线”开片被奉为至宝,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不完美之中。在这个滤镜美化、人设包装的时代,年轻人追捧LABUBU,或许只是因为它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不够完美,但足够鲜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