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变“酷”了

2025-06-11 09:08 来源:南方日报

“希望西方能够认识到中国是非常酷、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学习的。”不久前,汉学家罗伯特·恰德以一个“酷”字形容中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还记得上个世纪,“洋”成为“好”的代名词,洋火、洋皂、洋铁等,只要是外国的,就是“洋气”的。进入新世纪,“酷”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一般称一个人很酷,意味着这个人时髦、前卫、有型或有格调。不过,不管是“洋”还是“酷”,大都用来形容西方文化元素。从什么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变“酷”了呢?

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曾经流传着“中国街道不安全”“中国厕所不干净”等刻板印象。但来到中国后的老外,却惊叹于这里的安全、干净、发达。他们行走在深夜的广州街头,发现“中国的治安这么好”;他们走进路边的公共厕所,感受整洁与舒适的完美结合;体验过高铁速度、电子支付之后,他们发出“无敌震撼”“赛博朋克”的感叹……随着China Travel的走红,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加入“中国游大军”,发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过去,中国科技一直处于世界落后地位,如今却令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不久前,“甲亢哥”在中国行中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能跳舞,还水陆两栖,一众粉丝惊掉了下巴;广东是领先的“天空之城”,全球首条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这里验证飞行;深圳还有一条“机器人谷”,这里生产的机器人能进厂“打螺丝”,能跑马拉松,还能守护“夕阳红”,“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满满的“未来感”,实力“圈粉”外国游客。

说起中国制造,不由想起十几年前,某些“中国货”被打上“低价”“劣质”“山寨货”的标签。但如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中国货,意味着全球都抢着要。近年来,深圳成为外国游客“中国购”热门城市,手机、无人机、智能手表、AI眼镜等高科技“土特产”成为全球消费者“心头好”,大量游客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专程“淘宝”“扫货”。他们在感受中国制造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同时,也在触摸中国发展脉搏。

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在“破圈”传播。英歌舞走红之后,“中华战舞”的鼓槌声不但在广东敲响,更传播到万里之外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等,“炸街非遗”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端午节假期,多个国家举办“龙舟嘉年华”活动,以“水上漂移”为看点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舟比赛,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和中国“扒仔”们一起奋力划行。不少外国游客感叹:“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精彩广东,这里既传统又时尚,既有烟火气又有科技感。”

从艳羡“洋外国”,到感叹“酷中国”,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让我们完成了由“土”到“潮”的完美蝶变,使中国形象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里山河壮丽、人民友好,文化焕新、创造涌流,期待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真实,用真心碰撞共鸣,感受“酷中国”的强劲脉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为什么变“酷”了

2025年06月11日 09:08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希望西方能够认识到中国是非常酷、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学习的。”不久前,汉学家罗伯特·恰德以一个“酷”字形容中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还记得上个世纪,“洋”成为“好”的代名词,洋火、洋皂、洋铁等,只要是外国的,就是“洋气”的。进入新世纪,“酷”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一般称一个人很酷,意味着这个人时髦、前卫、有型或有格调。不过,不管是“洋”还是“酷”,大都用来形容西方文化元素。从什么时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变“酷”了呢?

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曾经流传着“中国街道不安全”“中国厕所不干净”等刻板印象。但来到中国后的老外,却惊叹于这里的安全、干净、发达。他们行走在深夜的广州街头,发现“中国的治安这么好”;他们走进路边的公共厕所,感受整洁与舒适的完美结合;体验过高铁速度、电子支付之后,他们发出“无敌震撼”“赛博朋克”的感叹……随着China Travel的走红,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加入“中国游大军”,发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过去,中国科技一直处于世界落后地位,如今却令外国游客大开眼界。不久前,“甲亢哥”在中国行中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能跳舞,还水陆两栖,一众粉丝惊掉了下巴;广东是领先的“天空之城”,全球首条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在这里验证飞行;深圳还有一条“机器人谷”,这里生产的机器人能进厂“打螺丝”,能跑马拉松,还能守护“夕阳红”,“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满满的“未来感”,实力“圈粉”外国游客。

说起中国制造,不由想起十几年前,某些“中国货”被打上“低价”“劣质”“山寨货”的标签。但如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中国货,意味着全球都抢着要。近年来,深圳成为外国游客“中国购”热门城市,手机、无人机、智能手表、AI眼镜等高科技“土特产”成为全球消费者“心头好”,大量游客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专程“淘宝”“扫货”。他们在感受中国制造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同时,也在触摸中国发展脉搏。

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在“破圈”传播。英歌舞走红之后,“中华战舞”的鼓槌声不但在广东敲响,更传播到万里之外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等,“炸街非遗”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端午节假期,多个国家举办“龙舟嘉年华”活动,以“水上漂移”为看点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舟比赛,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和中国“扒仔”们一起奋力划行。不少外国游客感叹:“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精彩广东,这里既传统又时尚,既有烟火气又有科技感。”

从艳羡“洋外国”,到感叹“酷中国”,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让我们完成了由“土”到“潮”的完美蝶变,使中国形象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里山河壮丽、人民友好,文化焕新、创造涌流,期待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真实,用真心碰撞共鸣,感受“酷中国”的强劲脉动。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