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文旅”格局链接世界

2025-06-11 09:00 来源:北京日报

在壮美中轴遇见非遗新韵,在大运河畔慢享艺术风情,在胡同巷陌探访市井烟火……这些天,不少国外游客和全球旅行商实地探访“北京新发现”入境旅游十大主题线路,感受姿态万千的大美北京。

统计显示,截至5月27日,今年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总量突破8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一个月迈上800万量级。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公园商超,“洋面孔”不时可见。面对旺盛需求,十大主题线路应需推出,让Beijing Travel愈发火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多元,既有故宫、长城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又有京剧、京绣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还有科技潮玩、市井风情等。在此基础上,北京着力升级服务,不断疏通堵点、创新体验。从入境通关的“秒级服务”,到离境退税的“即买即退”;从智能AI导游的实时陪伴,到境外支付的“一拍即通”……这座城市正用科技温度与文化厚度,打造出丝滑的旅行体验,勾勒出一幅“近者悦、远者来”的入境游新图景。

随着越来越多境外游客从单纯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游客普遍期待更开放、更便利、更精彩的北京,这对于旅行体验的便利度、旅游路线的趣味性,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番上新的“北京定制”,串联起北京的经典路线,在原汁原味呈现特色的同时足够生动多元;升级的行动方案,围绕产品、宣传、服务和保障四大方面推出22条务实举措,意在“全链条”优化升级入境旅游服务。无论外国游客停留时间长短,是喜欢文化深度体验、市井生活探访,还是青睐科技新品艺术潮玩,都能找到“北京游”最心仪的打开方式。这些精心准备的路线与服务中,同样蕴含着东道主的待客之道,让外国游客不仅“想来就来”,而且“还想再来”。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理当展现出新时代的蓬勃气象。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更多外国游客游览北京,并将见闻点滴记录在社交平台之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会为更多人所识。锚定“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国入境旅游首选地”建设目标持续发力,以“大文旅”格局链接世界,这蕴含的不只是“美美与共”的文化碰撞,还可能孕育更多互利共赢的契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大文旅”格局链接世界

2025年06月11日 09:00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在壮美中轴遇见非遗新韵,在大运河畔慢享艺术风情,在胡同巷陌探访市井烟火……这些天,不少国外游客和全球旅行商实地探访“北京新发现”入境旅游十大主题线路,感受姿态万千的大美北京。

统计显示,截至5月27日,今年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总量突破8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一个月迈上800万量级。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公园商超,“洋面孔”不时可见。面对旺盛需求,十大主题线路应需推出,让Beijing Travel愈发火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多元,既有故宫、长城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又有京剧、京绣等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还有科技潮玩、市井风情等。在此基础上,北京着力升级服务,不断疏通堵点、创新体验。从入境通关的“秒级服务”,到离境退税的“即买即退”;从智能AI导游的实时陪伴,到境外支付的“一拍即通”……这座城市正用科技温度与文化厚度,打造出丝滑的旅行体验,勾勒出一幅“近者悦、远者来”的入境游新图景。

随着越来越多境外游客从单纯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游客普遍期待更开放、更便利、更精彩的北京,这对于旅行体验的便利度、旅游路线的趣味性,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番上新的“北京定制”,串联起北京的经典路线,在原汁原味呈现特色的同时足够生动多元;升级的行动方案,围绕产品、宣传、服务和保障四大方面推出22条务实举措,意在“全链条”优化升级入境旅游服务。无论外国游客停留时间长短,是喜欢文化深度体验、市井生活探访,还是青睐科技新品艺术潮玩,都能找到“北京游”最心仪的打开方式。这些精心准备的路线与服务中,同样蕴含着东道主的待客之道,让外国游客不仅“想来就来”,而且“还想再来”。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吸引力、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理当展现出新时代的蓬勃气象。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更多外国游客游览北京,并将见闻点滴记录在社交平台之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会为更多人所识。锚定“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国入境旅游首选地”建设目标持续发力,以“大文旅”格局链接世界,这蕴含的不只是“美美与共”的文化碰撞,还可能孕育更多互利共赢的契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