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的“海洋账单”里藏着人海和谐的密码

2025-06-11 07:52 来源:工人日报

据6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今年的这一天,国家海洋局晒出一份亮眼的“海洋账单”——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数量总体稳定,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六成。

这组数据像面镜子,照见了人类与海洋最动人的关系:不是索取与征服,而是共生共荣的“双向奔赴”。

有人可能会犯嘀咕:10万亿元的经济数字,会不会是靠“啃海”得来的?各地的实践中不难找到答案——广东搞“海上绿电”,海上风电场像蓝色森林立在海面,既发电又不破坏珊瑚礁;浙江搞海域立体分层利用,上面养海鸟、中间跑货轮、底下种海草,一块海域能“一鱼多吃”;山东建海洋科研联盟,让科研人员蹲在实验室里“种”新材料,把论文写在浪花上……如此种种,既让海洋“生金”,又给生态“留白”。正如老渔民所说:“以前打鱼是‘竭泽而渔’,现在搞经济是‘放流养海’,海好了,咱的日子才长久。”

更可喜的是,海洋生态的“健康指数”和经济“增长曲线”实现了同频上扬。2024年监测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在下降,这意味着海水更“干净”了;辽河口的斑海豹一下来了352头,广西的中华白海豚还在“生二胎”,连北部湾的布氏鲸都多了起来。这些“海洋精灵”用鳍投票,说明相应保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哪里水质差了?哪里珊瑚白化了?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齐上阵,连海鸟的迁徙路线都成了生态监测的“活地图”。这种“把脉问诊”的精细劲儿,让海洋生态从“被动治病”变成了“主动养生”。

当然,10万亿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毕竟,全球变暖让海平面每年都在上涨,夏天海水温度创了新高,浒苔绿潮还不时来“串门”。当然,应对挑战,我们也有十足的信心——海南建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专门“孵化”深海科技;福建把海岛分成“生态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像管菜园子一样管海岛;还有人搞起“净滩公益”,大学生、退休教师、小学生们在岸滩上挽着裤腿捡垃圾。这些努力,都在给海洋织一张“安全网”——既要让它“能生养”,又要让它“有韧性”。

某种角度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库,更是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我们从海里捞的每一条鱼、采的每一度电、建的每一座码头,最终都要还给海洋一片生机。新闻里,一个站在礁石上拍照的小女孩,指着远处的中华白海豚喊“妈妈你看”——这一幕,比10万亿元的数字更珍贵。保护海洋,是在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发展海洋经济,不是要“征服大海”,而是要学会和它“好好商量”。人海和谐的密码,藏在亮眼的“海洋账单”里,藏在每一次对海洋的温柔以待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亮眼的“海洋账单”里藏着人海和谐的密码

2025年06月11日 07:52   来源:工人日报   王志高

据6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今年的这一天,国家海洋局晒出一份亮眼的“海洋账单”——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数量总体稳定,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六成。

这组数据像面镜子,照见了人类与海洋最动人的关系:不是索取与征服,而是共生共荣的“双向奔赴”。

有人可能会犯嘀咕:10万亿元的经济数字,会不会是靠“啃海”得来的?各地的实践中不难找到答案——广东搞“海上绿电”,海上风电场像蓝色森林立在海面,既发电又不破坏珊瑚礁;浙江搞海域立体分层利用,上面养海鸟、中间跑货轮、底下种海草,一块海域能“一鱼多吃”;山东建海洋科研联盟,让科研人员蹲在实验室里“种”新材料,把论文写在浪花上……如此种种,既让海洋“生金”,又给生态“留白”。正如老渔民所说:“以前打鱼是‘竭泽而渔’,现在搞经济是‘放流养海’,海好了,咱的日子才长久。”

更可喜的是,海洋生态的“健康指数”和经济“增长曲线”实现了同频上扬。2024年监测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在下降,这意味着海水更“干净”了;辽河口的斑海豹一下来了352头,广西的中华白海豚还在“生二胎”,连北部湾的布氏鲸都多了起来。这些“海洋精灵”用鳍投票,说明相应保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哪里水质差了?哪里珊瑚白化了?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齐上阵,连海鸟的迁徙路线都成了生态监测的“活地图”。这种“把脉问诊”的精细劲儿,让海洋生态从“被动治病”变成了“主动养生”。

当然,10万亿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毕竟,全球变暖让海平面每年都在上涨,夏天海水温度创了新高,浒苔绿潮还不时来“串门”。当然,应对挑战,我们也有十足的信心——海南建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专门“孵化”深海科技;福建把海岛分成“生态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像管菜园子一样管海岛;还有人搞起“净滩公益”,大学生、退休教师、小学生们在岸滩上挽着裤腿捡垃圾。这些努力,都在给海洋织一张“安全网”——既要让它“能生养”,又要让它“有韧性”。

某种角度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库,更是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我们从海里捞的每一条鱼、采的每一度电、建的每一座码头,最终都要还给海洋一片生机。新闻里,一个站在礁石上拍照的小女孩,指着远处的中华白海豚喊“妈妈你看”——这一幕,比10万亿元的数字更珍贵。保护海洋,是在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发展海洋经济,不是要“征服大海”,而是要学会和它“好好商量”。人海和谐的密码,藏在亮眼的“海洋账单”里,藏在每一次对海洋的温柔以待里。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