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今年的这一天,国家海洋局晒出一份亮眼的“海洋账单”——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多样性总体保持稳定,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数量总体稳定,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六成。
这组数据像面镜子,照见了人类与海洋最动人的关系:不是索取与征服,而是共生共荣的“双向奔赴”。
有人可能会犯嘀咕:10万亿元的经济数字,会不会是靠“啃海”得来的?各地的实践中不难找到答案——广东搞“海上绿电”,海上风电场像蓝色森林立在海面,既发电又不破坏珊瑚礁;浙江搞海域立体分层利用,上面养海鸟、中间跑货轮、底下种海草,一块海域能“一鱼多吃”;山东建海洋科研联盟,让科研人员蹲在实验室里“种”新材料,把论文写在浪花上……如此种种,既让海洋“生金”,又给生态“留白”。正如老渔民所说:“以前打鱼是‘竭泽而渔’,现在搞经济是‘放流养海’,海好了,咱的日子才长久。”
更可喜的是,海洋生态的“健康指数”和经济“增长曲线”实现了同频上扬。2024年监测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在下降,这意味着海水更“干净”了;辽河口的斑海豹一下来了352头,广西的中华白海豚还在“生二胎”,连北部湾的布氏鲸都多了起来。这些“海洋精灵”用鳍投票,说明相应保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哪里水质差了?哪里珊瑚白化了?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齐上阵,连海鸟的迁徙路线都成了生态监测的“活地图”。这种“把脉问诊”的精细劲儿,让海洋生态从“被动治病”变成了“主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