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玫瑰何以盛开

2025-06-11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看哭了”“何其艰难,何其感动”……最近,一段记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玫瑰绽放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这些玫瑰是去年“锁边”工程成功合龙时种下的。视频时长仅24秒,画面质朴无华,却让网友深受触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在这里,种活一朵花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却种出了象征炽热生命的玫瑰花。玫瑰娇弱的生命能在严酷考验中存活、绽放,传递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坚韧。

  尤为打动人心的是,人们在风沙面前从不畏缩,总在不停探索、尝试中寻找治理最优解。从铺设草方格,到在梭梭林下嫁接肉苁蓉、种植红枣等经济林,再到如今玫瑰怒放,正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观赏价值相统一的效果。

  聚焦一道道“粉红防线”,有网友提出疑惑:“沙漠里的玫瑰存活时间不会长。”对此,有人回应:“总有种活的一棵。一种就活,能叫沙漠吗?你以为我们感动的是10万株玫瑰?就算是一片树叶,也是我们变沙漠为绿洲的勇气与执着。”这段话,道出了新疆人民防沙治沙事业中动人的精神内核——不是追求一劳永逸的胜利,而是以生生不息的韧性向自然宣告抵御风沙的信念。筑起“粉红防线”的玫瑰或许会枯萎,但明天依然会种下新的希望。

  今天盛开的沙漠玫瑰,并不是一时兴起所种,而是继沙枣、黑枸杞、甘草等之后的又一次生态创新。这是经过特殊培育的耐旱品种,其根系最长可深入沙层3米多,且一株玫瑰两三年就能形成一个宽两三米的花垄,能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这里还大力发展玫瑰花精深加工产业,通过增收促进种植可持续。可以说,沙漠开出的这朵花,是一朵科技之花、致富之花、精神之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诗意注脚。

  从“粉红防线”,我们看到了防沙治沙的更多可能。这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就在我们礼赞顽强的沙漠玫瑰时,一场“向沙漠要粮”的绿色革命已然开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拉尔市,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沙漠水稻播种工作。让沙漠开花,向沙漠要粮,这就是新时代的“敢教日月换新天”!

  回顾过往,防沙治沙之路,就是一部不断挑战“不可能”的奋斗史。面向未来,只要敢尝试、永不言弃,“死亡之海”还会发生更多“绿色奇迹”,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摘编自《新疆日报》,原题为《沙漠“粉红防线”何以动人心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沙漠玫瑰何以盛开

2025年06月11日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岳燕云

  “看哭了”“何其艰难,何其感动”……最近,一段记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玫瑰绽放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这些玫瑰是去年“锁边”工程成功合龙时种下的。视频时长仅24秒,画面质朴无华,却让网友深受触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在这里,种活一朵花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却种出了象征炽热生命的玫瑰花。玫瑰娇弱的生命能在严酷考验中存活、绽放,传递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坚韧。

  尤为打动人心的是,人们在风沙面前从不畏缩,总在不停探索、尝试中寻找治理最优解。从铺设草方格,到在梭梭林下嫁接肉苁蓉、种植红枣等经济林,再到如今玫瑰怒放,正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观赏价值相统一的效果。

  聚焦一道道“粉红防线”,有网友提出疑惑:“沙漠里的玫瑰存活时间不会长。”对此,有人回应:“总有种活的一棵。一种就活,能叫沙漠吗?你以为我们感动的是10万株玫瑰?就算是一片树叶,也是我们变沙漠为绿洲的勇气与执着。”这段话,道出了新疆人民防沙治沙事业中动人的精神内核——不是追求一劳永逸的胜利,而是以生生不息的韧性向自然宣告抵御风沙的信念。筑起“粉红防线”的玫瑰或许会枯萎,但明天依然会种下新的希望。

  今天盛开的沙漠玫瑰,并不是一时兴起所种,而是继沙枣、黑枸杞、甘草等之后的又一次生态创新。这是经过特殊培育的耐旱品种,其根系最长可深入沙层3米多,且一株玫瑰两三年就能形成一个宽两三米的花垄,能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这里还大力发展玫瑰花精深加工产业,通过增收促进种植可持续。可以说,沙漠开出的这朵花,是一朵科技之花、致富之花、精神之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诗意注脚。

  从“粉红防线”,我们看到了防沙治沙的更多可能。这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就在我们礼赞顽强的沙漠玫瑰时,一场“向沙漠要粮”的绿色革命已然开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拉尔市,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沙漠水稻播种工作。让沙漠开花,向沙漠要粮,这就是新时代的“敢教日月换新天”!

  回顾过往,防沙治沙之路,就是一部不断挑战“不可能”的奋斗史。面向未来,只要敢尝试、永不言弃,“死亡之海”还会发生更多“绿色奇迹”,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摘编自《新疆日报》,原题为《沙漠“粉红防线”何以动人心弦》)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