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挂掉”挂断的是民心

2025-06-10 07:25 来源:红网

近日,电台主持人替听众维权致电地方政府,却遭工作人员嬉笑回应“不用理,挂掉!”,相关录音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当地官方迅速通报“两人停职”,但轻佻的五个字早已刺破基层治理的脆弱面纱——当公权力对群众诉求失去敬畏,再快的危机公关也难缝补撕裂的信任。

这起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并非涉事人员的“态度翻车”,而是权力傲慢背后的冷漠:某些基层部门将群众诉求视为“麻烦”,将舆论监督看作“挑刺”,将公共服务异化为“施舍”。一句“挂掉”,挂断的是电话,晾晒的却是官僚主义积弊的冰山一角。

公职人员在接听群众来电时嬉笑嘲讽,暴露了部分基层岗位责任意识的坍塌。政府热线的存在本是为搭建沟通桥梁,但在某些人手中,电话成了敷衍塞责的工具。这种“捂耳朵”式的工作作风,与“接诉即办”的改革要求背道而驰——北京推行“每月一题”机制精准破解民生痛点,上海将12345工单办理纳入干部考核,而有些地方却连“接电话”的耐心都荡然无存。当“公仆”身份异化为“官老爷”心态,再漂亮的政务服务大厅也成了摆设。

官方对涉事人员“停职”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若止步于此,不过是新一轮“危机公关套路”。从“怒怼群众”的信访办主任到“玩手机不理办事者”的窗口人员,类似事件频发说明:个别人员受罚容易,扭转畸形的权力文化困难。根治官僚主义,需要更刚性的制度设计:深圳将“群众好评率”作为公务员晋升硬指标,浙江推行“不满意工单”领导包案制,这些实践表明,唯有让“冷硬横推”直接影响个人前途,才能倒逼公职人员把群众呼声当回事。

当本应畅通的民意反馈机制失灵,竟需要媒体人“跨界救援”才能激活行政系统,这本身就是治理现代化的反讽。江苏某地设立“群众观察员”随机暗访政务服务,武汉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这些创新证明,将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让“不作为”暴露在阳光下,才是破除官僚主义的治本之策。

公职人员的嬉笑声,不该是群众维权故事的背景音。唯有将“挂掉”电话的手,变成“握紧”民心的手,让每一声诉求都能被郑重托起,才能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句“挂掉”挂断的是民心

2025年06月10日 07:25   来源:红网   陈竺

近日,电台主持人替听众维权致电地方政府,却遭工作人员嬉笑回应“不用理,挂掉!”,相关录音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当地官方迅速通报“两人停职”,但轻佻的五个字早已刺破基层治理的脆弱面纱——当公权力对群众诉求失去敬畏,再快的危机公关也难缝补撕裂的信任。

这起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并非涉事人员的“态度翻车”,而是权力傲慢背后的冷漠:某些基层部门将群众诉求视为“麻烦”,将舆论监督看作“挑刺”,将公共服务异化为“施舍”。一句“挂掉”,挂断的是电话,晾晒的却是官僚主义积弊的冰山一角。

公职人员在接听群众来电时嬉笑嘲讽,暴露了部分基层岗位责任意识的坍塌。政府热线的存在本是为搭建沟通桥梁,但在某些人手中,电话成了敷衍塞责的工具。这种“捂耳朵”式的工作作风,与“接诉即办”的改革要求背道而驰——北京推行“每月一题”机制精准破解民生痛点,上海将12345工单办理纳入干部考核,而有些地方却连“接电话”的耐心都荡然无存。当“公仆”身份异化为“官老爷”心态,再漂亮的政务服务大厅也成了摆设。

官方对涉事人员“停职”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若止步于此,不过是新一轮“危机公关套路”。从“怒怼群众”的信访办主任到“玩手机不理办事者”的窗口人员,类似事件频发说明:个别人员受罚容易,扭转畸形的权力文化困难。根治官僚主义,需要更刚性的制度设计:深圳将“群众好评率”作为公务员晋升硬指标,浙江推行“不满意工单”领导包案制,这些实践表明,唯有让“冷硬横推”直接影响个人前途,才能倒逼公职人员把群众呼声当回事。

当本应畅通的民意反馈机制失灵,竟需要媒体人“跨界救援”才能激活行政系统,这本身就是治理现代化的反讽。江苏某地设立“群众观察员”随机暗访政务服务,武汉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这些创新证明,将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让“不作为”暴露在阳光下,才是破除官僚主义的治本之策。

公职人员的嬉笑声,不该是群众维权故事的背景音。唯有将“挂掉”电话的手,变成“握紧”民心的手,让每一声诉求都能被郑重托起,才能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