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里掺布洛芬,警惕“茶饮”变“毒饮”

2025-06-10 07:25 来源:红网

近日,广东东莞一家凉茶铺的惊人之举引发热议。店主黎某为使自家凉茶达到 “神效”,长期在店内6款凉茶中添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执法部门突击抽检后,铁证如山,黎某最终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东莞第二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这一事件,无疑给社会敲响了一记食品安全的警钟。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商家的道德底线被无情击穿。广东凉茶,作为岭南地区传承已久的特色饮品,向来以清热降火、祛湿解毒等功效闻名,深受大众喜爱,在人们心中是健康养生的代表。可黎某却为了快速吸引顾客、提升销量,将本应在医生指导下按量服用的西药随意添加进凉茶。布洛芬虽能解热镇痛,但其副作用不容小觑,长期或不当摄入,极易引发胃出血、肝损伤等严重后果,特殊人群饮用风险更是难以估量。黎某这般罔顾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行为,是对市场规则与消费者信任的公然践踏。

从消费者层面看,追求 “立竿见影” 的效果无可厚非,但也需提高警惕。在购买各类食品、饮品时,切不可盲目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就拿此次事件来说,消费者若多留意凉茶的功效宣传是否过于离谱,多关注产品成分,或许就能避免成为不良商家的 “试验品”。此外,当发现食品存在异味、功效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

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此次事件也暴露出监管环节存在的漏洞。市场上各类饮品、食品层出不穷,如何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监管,确保每一款进入市场的产品都安全合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针对一些可能存在违规添加行为的行业,如凉茶店、小食品作坊等,进行重点排查;另一方面,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让违法者不敢、不能、不想再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不容一丝一毫的懈怠。希望此次凉茶加布洛芬事件能成为一记重锤,敲醒那些妄图走捷径、赚黑心钱的商家,也督促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更呼吁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三方携手,才能让百姓喝得放心,让“凉茶”真正成为健康的饮品,而非潜藏危险的 “毒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凉茶里掺布洛芬,警惕“茶饮”变“毒饮”

2025年06月10日 07:25   来源:红网   吴斌

近日,广东东莞一家凉茶铺的惊人之举引发热议。店主黎某为使自家凉茶达到 “神效”,长期在店内6款凉茶中添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执法部门突击抽检后,铁证如山,黎某最终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东莞第二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这一事件,无疑给社会敲响了一记食品安全的警钟。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商家的道德底线被无情击穿。广东凉茶,作为岭南地区传承已久的特色饮品,向来以清热降火、祛湿解毒等功效闻名,深受大众喜爱,在人们心中是健康养生的代表。可黎某却为了快速吸引顾客、提升销量,将本应在医生指导下按量服用的西药随意添加进凉茶。布洛芬虽能解热镇痛,但其副作用不容小觑,长期或不当摄入,极易引发胃出血、肝损伤等严重后果,特殊人群饮用风险更是难以估量。黎某这般罔顾消费者生命健康的行为,是对市场规则与消费者信任的公然践踏。

从消费者层面看,追求 “立竿见影” 的效果无可厚非,但也需提高警惕。在购买各类食品、饮品时,切不可盲目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就拿此次事件来说,消费者若多留意凉茶的功效宣传是否过于离谱,多关注产品成分,或许就能避免成为不良商家的 “试验品”。此外,当发现食品存在异味、功效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

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此次事件也暴露出监管环节存在的漏洞。市场上各类饮品、食品层出不穷,如何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监管,确保每一款进入市场的产品都安全合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针对一些可能存在违规添加行为的行业,如凉茶店、小食品作坊等,进行重点排查;另一方面,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让违法者不敢、不能、不想再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不容一丝一毫的懈怠。希望此次凉茶加布洛芬事件能成为一记重锤,敲醒那些妄图走捷径、赚黑心钱的商家,也督促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更呼吁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三方携手,才能让百姓喝得放心,让“凉茶”真正成为健康的饮品,而非潜藏危险的 “毒茶”。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