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快递”激发“大动能”

2025-06-06 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前4个月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快递业捷报频传,“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折射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不过,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同样跑出“加速度”的快递包装使用量与废弃量,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修订版《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备受关注。《条例》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增设“快递包装”专章,明确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并强调了包括经营快递业务企业等在内的有关责任主体在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责任。这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的制度空白,明确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新标尺,为推动实现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

其实,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快递业的“含绿量”连年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智能装箱技术让包装耗材减量达到20%。就拿我们日常快递包装使用的瓦楞纸来说,几乎全部来自回收废旧纸箱,而且经过技术改良,瓦楞纸的耐压度明显提升,现在3层的强度顶得上过去的5层。再比如说,胶带纸变窄、电子面单使用日益广泛等,这些都让快递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此外,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推广共享快递盒,研发更具科技含量的快递包装新材料、新设计。

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快递的“增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仅有较低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在收件时接触过绿色包装,尽管他们愿意为“绿色溢价”付费,却甚少有绿色包装的选择机会。“叫好不叫座”,正是快递包装绿色化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梗阻何在?对商家而言,过度包装是规避售后风险的“安全牌”,毕竟多一层泡沫、多一圈胶带,就意味着更低的商品破损率和退换货成本。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可循环快递包装依旧面临不小的成本束缚,比如前期研发投入以及之后的管理与回收成本,再加上对分拣效率的追求,结果自然是倾向于使用标准化、低成本的传统包装材料。在回收环节,因标准、平台等的缺失,也难以形成规模化。

让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变革,各自为战注定难以为继。要破解此难题,还要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利益藩篱,从根本上畅通这一链条,找到利益共同点,多方携手共赢,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迈出坚实步伐。

比如,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激励与引导,以税收优惠等对冲企业使用绿色包装所产生的环保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使用绿色包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比如,加快建设回收体系,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方式和渠道,实现绿色快递包装的更畅通流动。同样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知识普及与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等,提升消费者对可循环包装的使用意愿,重塑消费习惯。如此,绿色包装转起来,观念、技术、创新活力等也将跟着加速流动。

如能以此次《条例》的施行为契机,凝聚更大共识,共促这场绿色变革,那么,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快递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快递”激发“大动能”

2025年06月06日 10:10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丹

今年前4个月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快递业捷报频传,“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折射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不过,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同样跑出“加速度”的快递包装使用量与废弃量,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修订版《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备受关注。《条例》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增设“快递包装”专章,明确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并强调了包括经营快递业务企业等在内的有关责任主体在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责任。这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的制度空白,明确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新标尺,为推动实现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

其实,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快递业的“含绿量”连年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智能装箱技术让包装耗材减量达到20%。就拿我们日常快递包装使用的瓦楞纸来说,几乎全部来自回收废旧纸箱,而且经过技术改良,瓦楞纸的耐压度明显提升,现在3层的强度顶得上过去的5层。再比如说,胶带纸变窄、电子面单使用日益广泛等,这些都让快递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此外,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推广共享快递盒,研发更具科技含量的快递包装新材料、新设计。

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快递的“增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仅有较低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在收件时接触过绿色包装,尽管他们愿意为“绿色溢价”付费,却甚少有绿色包装的选择机会。“叫好不叫座”,正是快递包装绿色化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梗阻何在?对商家而言,过度包装是规避售后风险的“安全牌”,毕竟多一层泡沫、多一圈胶带,就意味着更低的商品破损率和退换货成本。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可循环快递包装依旧面临不小的成本束缚,比如前期研发投入以及之后的管理与回收成本,再加上对分拣效率的追求,结果自然是倾向于使用标准化、低成本的传统包装材料。在回收环节,因标准、平台等的缺失,也难以形成规模化。

让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本质上是一场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变革,各自为战注定难以为继。要破解此难题,还要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利益藩篱,从根本上畅通这一链条,找到利益共同点,多方携手共赢,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迈出坚实步伐。

比如,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激励与引导,以税收优惠等对冲企业使用绿色包装所产生的环保成本,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使用绿色包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比如,加快建设回收体系,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方式和渠道,实现绿色快递包装的更畅通流动。同样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知识普及与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等,提升消费者对可循环包装的使用意愿,重塑消费习惯。如此,绿色包装转起来,观念、技术、创新活力等也将跟着加速流动。

如能以此次《条例》的施行为契机,凝聚更大共识,共促这场绿色变革,那么,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快递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