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4个月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快递业捷报频传,“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折射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不过,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同样跑出“加速度”的快递包装使用量与废弃量,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修订版《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备受关注。《条例》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增设“快递包装”专章,明确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并强调了包括经营快递业务企业等在内的有关责任主体在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责任。这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的制度空白,明确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新标尺,为推动实现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
其实,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快递业的“含绿量”连年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智能装箱技术让包装耗材减量达到20%。就拿我们日常快递包装使用的瓦楞纸来说,几乎全部来自回收废旧纸箱,而且经过技术改良,瓦楞纸的耐压度明显提升,现在3层的强度顶得上过去的5层。再比如说,胶带纸变窄、电子面单使用日益广泛等,这些都让快递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此外,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推广共享快递盒,研发更具科技含量的快递包装新材料、新设计。
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快递的“增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显著。仅有较低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在收件时接触过绿色包装,尽管他们愿意为“绿色溢价”付费,却甚少有绿色包装的选择机会。“叫好不叫座”,正是快递包装绿色化所面临的困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