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伤科普博主爆火,科普的善意不应被消耗

2025-06-06 07:29 来源:红网

近日,三亚女游客被蛇咬后身亡的消息引发关注,一个分享处理蛇咬伤科普视频的账号“啊宝”走红,单日涨粉超190万。6月5日凌晨,“啊宝”发布视频称,每日电话数量激增,以至于电话号码被列为“骚扰号码”,他呼吁大家有紧急情况再拨打,“一天上千个电话,受不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呼吁:“电话留给有需要的人”“没事别随便打”。(6月5日湖北经视)

这起意外悲剧让更多人关注到蛇咬伤的急救科普,“啊宝”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阿宝”原名何火宝,他长期从事毒蛇研究,做公益捕蛇十余年,还多次协助警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经常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毒蛇的科普知识,其内容涵盖毒蛇识别和紧急处理办法,实用又专业。在女游客事件发生后,他凭借专业知识分析,为公众答疑解惑,满足了大家对蛇伤急救知识的迫切需求,自然收获大量关注。

爆火之后,“啊宝”公布了自己的私人电话,方便有需要的人随时联系。可没想到,这份善意却被部分人肆意挥霍。一天上千个电话,真正有救助需求的却寥寥无几。有人打电话只是为了存个号码,有人纯粹是好奇确认是不是“啊宝”,甚至还有人拿虚假求助信息来消遣。比如有人谎称被蛇咬,视频聊天时却展示脚踝的旧伤。这些骚扰电话不仅浪费了“啊宝”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法打通电话,耽误救治时机。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部分人的规则意识和同理心的缺失。在他们看来,打个电话无关紧要,却没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多大困扰,更没意识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真的有人在紧急时刻因电话占线无法联系上“啊宝”,失去最佳救治机会,那将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我们应该尊重“啊宝”的善意和付出,珍惜这条珍贵的“生命热线”。没有紧急情况,不要随意拨打他的电话。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时,要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以娱乐消遣的心态去对待。对于科普博主“啊宝”而言,希望他不要被这些骚扰电话击退,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有用的科普知识。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可以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求助机制,既满足公众对专业知识和帮助的需求,又能保护科普者的权益。面对意外悲剧,科普的力量应被珍视,而非让其成为不堪重负的受害者。让爱心和善举能够持续传递,避免类似的爱心被消耗的情况再次发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蛇伤科普博主爆火,科普的善意不应被消耗

2025年06月06日 07:29   来源:红网   王云慧

近日,三亚女游客被蛇咬后身亡的消息引发关注,一个分享处理蛇咬伤科普视频的账号“啊宝”走红,单日涨粉超190万。6月5日凌晨,“啊宝”发布视频称,每日电话数量激增,以至于电话号码被列为“骚扰号码”,他呼吁大家有紧急情况再拨打,“一天上千个电话,受不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呼吁:“电话留给有需要的人”“没事别随便打”。(6月5日湖北经视)

这起意外悲剧让更多人关注到蛇咬伤的急救科普,“啊宝”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阿宝”原名何火宝,他长期从事毒蛇研究,做公益捕蛇十余年,还多次协助警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经常在社交平台发布关于毒蛇的科普知识,其内容涵盖毒蛇识别和紧急处理办法,实用又专业。在女游客事件发生后,他凭借专业知识分析,为公众答疑解惑,满足了大家对蛇伤急救知识的迫切需求,自然收获大量关注。

爆火之后,“啊宝”公布了自己的私人电话,方便有需要的人随时联系。可没想到,这份善意却被部分人肆意挥霍。一天上千个电话,真正有救助需求的却寥寥无几。有人打电话只是为了存个号码,有人纯粹是好奇确认是不是“啊宝”,甚至还有人拿虚假求助信息来消遣。比如有人谎称被蛇咬,视频聊天时却展示脚踝的旧伤。这些骚扰电话不仅浪费了“啊宝”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法打通电话,耽误救治时机。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部分人的规则意识和同理心的缺失。在他们看来,打个电话无关紧要,却没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多大困扰,更没意识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真的有人在紧急时刻因电话占线无法联系上“啊宝”,失去最佳救治机会,那将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我们应该尊重“啊宝”的善意和付出,珍惜这条珍贵的“生命热线”。没有紧急情况,不要随意拨打他的电话。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时,要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以娱乐消遣的心态去对待。对于科普博主“啊宝”而言,希望他不要被这些骚扰电话击退,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有用的科普知识。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可以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求助机制,既满足公众对专业知识和帮助的需求,又能保护科普者的权益。面对意外悲剧,科普的力量应被珍视,而非让其成为不堪重负的受害者。让爱心和善举能够持续传递,避免类似的爱心被消耗的情况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