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振消费的大棋局中,银发消费被寄予厚望。然而在不少场景中,老年人正在成为“不受欢迎群体”。稍加留意会发现,近来相关报道屡见不鲜,甚至正趋于普遍。
比如租房。有人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有房东放话“宁可房子空着也不租给老人”,一些平台甚至将60岁以上租客自动归类为高风险群体。比如运动健身,有健身爱好者因“超过65岁”被健身房拒之门外;有的游泳馆拒绝70岁以上老人办卡。再如旅游,部分旅行社对70岁以上老人报团设“限制门槛”,从直系家属签字到成年家属陪同,参个团可谓困难重重……
对此,怎么看?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商家有钱不赚,自然是为了规避风险。客观而言,作为经营主体,它们也有权选择交易对象和目标群体。但于情,老人消费被“卡年龄”,相当伤自尊,也着实令人心寒。于理,把年龄作为刚性门槛,明显属于不公平对待,是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再往大处看,老人租房难、参团难等尴尬,不只是个体的困境,也是重要的民生关切,事关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更与挖潜银发经济、激发消费活力直接相关。
一个有需求,一个怕风险,这个“结”怎么解?梳理各方观点,大体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分担风险。比如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老年人健身、租房等场景的保险险种,借鉴国外的租赁担保公司制度,等等。二是增加供给。比如铁路部门推出的老年旅游专列,大受好评;“百元一日聚”圈粉上海老年人……总体来看,相关探索还不够多,讨论也有待进一步深入。说到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题的关键仍在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