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买到一根数据线,背面竟印有18个品牌名称”的帖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晒出商品包装,称这根黄色包装的数据线标注了“睿某某/图某某/趣某某/盾某/硅某某/岩某某”等18个品牌,并以“联合出品”的名义进行销售。厂商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多品牌联合”的做法是行业中较为常见的“贴牌通用包装”模式。“为了节省成本,有些品牌商家会采购通用包装,统一印上多个注册品牌。等出货时,只要这些品牌之一用得上就可以了。”(6月4日 上游新闻)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代工厂与品牌商之间的一种成本共担机制。在高度同质化的低端数码配件市场,单个品牌商往往难以承担独立开模、包装设计的固定成本。通过“品牌拼盘”的方式,多家品牌商可以分摊这些固定成本,而代工厂也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这种模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范围经济”——通过同时生产多种相关联产品来降低成本。从表面看,这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行为,但其中隐藏的质量监管漏洞不容忽视。
这种模式暴露出当前市场监管体系的明显短板。按照《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包装应当标明真实的生产厂家信息,而“通用包装”却使得产品溯源变得困难。当18个品牌共享同一条生产线、同一个包装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维权将面临“踢皮球”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参与“品牌拼盘”的企业可能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质量管控能力,只是注册一个商标就加入这场贴牌游戏,这实际上是对“品牌”概念的异化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