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少英:重构国际传播格局讲好中国发展故事

2025-06-04 07: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国际传播环境因此更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遵循。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传播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网络传播渠道建设和内容建设,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同时要看到,美西方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西方媒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断翻新,这些基于对华认知偏差作出的所谓“预判”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正确认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有时仍然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

破解一系列难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在全球经济秩序调整与文明发展范式转型的双重维度中,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我国有独特优势。一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供坚实底气。我们党加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领导,可有效协调与整合文化、经贸等多领域资源,有利于形成统筹规划、协同实施、合力推进的大外宣格局。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处世哲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也为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丰富场景,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变化,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更加复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上谋篇布局。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从战略设计、信息共享、渠道整合、话语构建、效果评估等多维度推动系统性突破,优化国际传播网络,形成协同传播局面。需调整传播思路,着力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可考虑建立传播统筹平台,实现经济数据、政策解读、案例素材的标准化共享。需加快推动各地各部门对外传播理论素养与能力提升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对外传播专业人才,提升公民对外传播素养,强化人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传播的态势。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原有传播格局,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交互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转型扩展了传播渠道,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丰富了内容表现形式,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在数字平台上实现融合,形成了跨媒介叙事乃至深刻影响网络空间的传播格局。需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和演进态势,用好其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围绕渠道拓展、形式设计、内容推送、用户需求与反馈等建设国际传播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三是发挥文化力量。国际社会文明发展范式面临转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需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为全球合作创造民心相通的人文环境。近年来,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生态、平台分布等都呈现良好态势,网络影视剧以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海外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我国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受众的认可。进一步发挥文化力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尊重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断探索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的多样态,增强文化符号与传播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此外,还需着力提升我国经济话语权,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体系。需从经济发展权、规则制定权和叙事解释权等多方面着手,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基础上,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强化在多边平台中的议题设置能力。同时,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国际社会认同,形成兼具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叙事框架,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少英系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连少英:重构国际传播格局讲好中国发展故事

2025年06月04日 07: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国际传播环境因此更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遵循。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传播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网络传播渠道建设和内容建设,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同时要看到,美西方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西方媒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断翻新,这些基于对华认知偏差作出的所谓“预判”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正确认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有时仍然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

破解一系列难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在全球经济秩序调整与文明发展范式转型的双重维度中,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我国有独特优势。一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供坚实底气。我们党加强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领导,可有效协调与整合文化、经贸等多领域资源,有利于形成统筹规划、协同实施、合力推进的大外宣格局。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处世哲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也为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及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丰富场景,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变化,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更加复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上谋篇布局。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从战略设计、信息共享、渠道整合、话语构建、效果评估等多维度推动系统性突破,优化国际传播网络,形成协同传播局面。需调整传播思路,着力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可考虑建立传播统筹平台,实现经济数据、政策解读、案例素材的标准化共享。需加快推动各地各部门对外传播理论素养与能力提升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对外传播专业人才,提升公民对外传播素养,强化人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传播的态势。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原有传播格局,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交互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转型扩展了传播渠道,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丰富了内容表现形式,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在数字平台上实现融合,形成了跨媒介叙事乃至深刻影响网络空间的传播格局。需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和演进态势,用好其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围绕渠道拓展、形式设计、内容推送、用户需求与反馈等建设国际传播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三是发挥文化力量。国际社会文明发展范式面临转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需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为全球合作创造民心相通的人文环境。近年来,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生态、平台分布等都呈现良好态势,网络影视剧以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海外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我国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受众的认可。进一步发挥文化力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尊重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断探索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的多样态,增强文化符号与传播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此外,还需着力提升我国经济话语权,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体系。需从经济发展权、规则制定权和叙事解释权等多方面着手,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基础上,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强化在多边平台中的议题设置能力。同时,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国际社会认同,形成兼具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叙事框架,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少英系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