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用油、儿童饼干、儿童水饺……市面上,标注或通过包装设计与儿童相关的食品,大多分量更小、包装更萌、价格更高。记者了解到,从配料和成分看,大多数产品与普通食品无差异。有的“儿童奶酪”等产品,还添加了更多的香精、着色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6月3日《人民日报》)
在当今消费市场,“儿童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健康的关怀,心甘情愿为其买单,认为“儿童食品”更安全、更健康、更适合儿童食用。然而,实际上这些“儿童食品”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收割家长的“智商税”。
从本质上讲,“儿童食品”在我国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义。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并没有针对“儿童食品”的专门界定。市面上常见的“儿童食品”,大多只是在包装上印有卡通形象,宣称含有更多营养素,可实际上,从配料和成分来看,很多产品与普通食品并无差异,甚至部分“儿童奶酪”等产品还添加了更多的香精、着色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这表明,所谓的“儿童食品”更多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是商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和宣传噱头吸引家长的目光,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一些商家在宣传“儿童食品”时,还存在故意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比如,打着“0蔗糖”“不添加蔗糖”旗号的“儿童食品”,口感却依然很甜,查看配料表才发现,多数含有异麦芽酮糖醇、木糖醇等代糖成分;还有一些“儿童食品”声称含有更多的营养素等。专家指出,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吃多样化的天然食物,而非依赖某种有营养成分的食品来解决所有营养问题。商家们这种夸大其词、故意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