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景区“重生”,带来了什么启示?

2025-06-04 07:11 来源:红网

“景区物价会直接影响游玩体验,龙潭大峡谷内外同价,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用心和诚意。”5月28日,湖北武汉的李宁带着全家在河南洛阳旅游,这里1元的冰棍、 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等平价商品,让他对龙潭大峡谷景区赞不绝口。(6月1日 每日经济新闻)

从法院裁定破产到“五一”假期游客爆满,龙潭大峡谷上演了令人惊叹的逆袭。其凭借连续8年不涨价,以及餐饮住宿价格较同类景区低30%的惠民策略,在今年“五一”强势破圈,赢得全网赞誉。这场看似意外的爆火,实则撕开了旅游经济的现实疮疤。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然而,过度商业化导致了景区内“二次消费”的异化。当“门票经济”难以满足贪欲,景区经营者将目光转向园内消费:10元一瓶的矿泉水、8元一根的烤肠、20元一碗的面条……这些高价收费,早已成为游客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点。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龙潭大峡谷的“平价坚守”,无疑成为消费者宣泄不满情绪的出口——用真金白银支持龙潭大峡谷,本质上是对行业乱象的无声抗议。

旅游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游客为中心,提供优质体验,而非用高价消费破坏旅程。龙潭大峡谷的逆袭,正是这一行业真谛的生动写照。依赖“一锤子买卖”宰客,或许能换取短期暴利,但终将引发信任危机,陷入经营困局,走向破产的结局。

面对消费者“平价需求”的强烈呼声,旅游业急需加速转型。景区应摒弃华而不实的营销套路,回归服务本质,主动在网络平台与游客互动,倾听消费者诉求,合理定价。将“一锤子买卖”的短视思维,转变为长期经营的良性循环,把游客当作需要用心维护的“常客”,而非待宰的“大肥羊”。

平价需求的呐喊,本质是消费者对美好旅游体验的殷切期盼。只有真正重视游客需求,将精力聚焦于提升服务品质,才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产景区“重生”,带来了什么启示?

2025年06月04日 07:11   来源:红网   郭苗苗

“景区物价会直接影响游玩体验,龙潭大峡谷内外同价,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用心和诚意。”5月28日,湖北武汉的李宁带着全家在河南洛阳旅游,这里1元的冰棍、 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等平价商品,让他对龙潭大峡谷景区赞不绝口。(6月1日 每日经济新闻)

从法院裁定破产到“五一”假期游客爆满,龙潭大峡谷上演了令人惊叹的逆袭。其凭借连续8年不涨价,以及餐饮住宿价格较同类景区低30%的惠民策略,在今年“五一”强势破圈,赢得全网赞誉。这场看似意外的爆火,实则撕开了旅游经济的现实疮疤。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然而,过度商业化导致了景区内“二次消费”的异化。当“门票经济”难以满足贪欲,景区经营者将目光转向园内消费:10元一瓶的矿泉水、8元一根的烤肠、20元一碗的面条……这些高价收费,早已成为游客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点。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龙潭大峡谷的“平价坚守”,无疑成为消费者宣泄不满情绪的出口——用真金白银支持龙潭大峡谷,本质上是对行业乱象的无声抗议。

旅游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游客为中心,提供优质体验,而非用高价消费破坏旅程。龙潭大峡谷的逆袭,正是这一行业真谛的生动写照。依赖“一锤子买卖”宰客,或许能换取短期暴利,但终将引发信任危机,陷入经营困局,走向破产的结局。

面对消费者“平价需求”的强烈呼声,旅游业急需加速转型。景区应摒弃华而不实的营销套路,回归服务本质,主动在网络平台与游客互动,倾听消费者诉求,合理定价。将“一锤子买卖”的短视思维,转变为长期经营的良性循环,把游客当作需要用心维护的“常客”,而非待宰的“大肥羊”。

平价需求的呐喊,本质是消费者对美好旅游体验的殷切期盼。只有真正重视游客需求,将精力聚焦于提升服务品质,才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