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厕所110-140平方米不等,配有中央空调、自动喷香机、wifi、音箱等设备……乍一看这些配置,还以为是哪个星级酒店的卫生间配置,但这样的景象却出现在一个刚脱贫的县城里。(5月31日 人民日报)
日前,吉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4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白城市通榆县委原书记李德明,被曝2020年在通榆这个刚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的县城里,斥资上千万元,搞了10个公厕,内部装修相当豪华。
2018年国家就明确要求公厕“注重实用、力戒豪华”,为何通榆县却反其道而行之?表面看是对政策要求的阳奉阴违,深层却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某些官员眼中,“厕所革命”不是民生工程,而是“面子工程”。厕所越豪华,越能体现“发展魄力”;配置越高端,越能彰显“治理能力”。他们忘却了衡量厕所价值的不是装修档次,而是干净与否、方便与否、百姓满意与否。当实用被奢华取代,民生被“官声”绑架,“厕所革命”的初心便已蒙尘。
值得追问的是,千万资金是如何“拍板”的,项目有无经过科学论证、听取群众意见?通报中提到的“拍脑袋决策”,已然暴露出地方决策机制的失灵。当财政资金沦为个人政绩的“提款机”,公共资源成为权力表演的“舞台”,受损的不仅是群众利益,更是政府公信力。
通榆县摘下贫困帽不过数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仍是重中之重。千万资金若用于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或许能让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打通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但如今,这些钱变成了公厕里的高档瓷砖、智能设备,变成了数据报表里的“特色项目”,却唯独没变成百姓手中的实惠。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有限资源,更寒了基层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