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超市采购生活物品,一进门,注意力就被醒目的“外贸产品专区”所吸引。金枪鱼罐头、便携旅行洁具、轻便防晒衣……优质外贸商品琳琅满目,许多消费者驻足挑选。
今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不少外贸企业承压前行。应对冲击,既需要积极开辟海外多元市场,降低对单一外贸市场的依赖度;也应着眼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用好国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和零售企业积极作为,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取得不小成效。
也要看到,当前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贸商品,不少还是积压订单或库存产品,纾困帮扶政策重心偏向解“燃眉之急”。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不能只满足于解一时之渴,更要做好“两条腿走路”的长远功课。其中,尤其需要做好三门功课。
标准对接,做好“产品功课”。一些出口电器设计的适用电压为120V,而国内电压是220V,插头规格也不同;外贸家具尺寸单位多为英制,而国内消费者更习惯公制单位……“出口转内销”,首要堵点就是标准、标签、标价“三标”不一致。对此,既要在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快速认证通道,也要精准破解制度性障碍,推动内外贸标准、检验认证及监管体系有机衔接,引导、帮助企业在生产源头尽可能实现“同线同标同质”。
着眼长远,做优“服务功课”。部分外贸企业采用的是代工或代设计发展模式,制造环节竞争力很强,但品牌建设、内销渠道、售后服务等经验相对缺乏。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完善服务链条,在客服咨询、退换服务等环节让消费者享有优质体验。目前,一些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对接指导企业完善配套服务;也有平台依托自营模式和供应链能力,帮助企业分担售前售后压力。巧用资源、主动求变,做优服务、做强品牌,免除消费者后顾之忧,这是外贸企业拥抱国内市场的应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