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5月31日第三轮开赛前,一票难求的景象与网络上的玩梗热潮相互交织,让这项原本地域性极强的赛事成功“破圈”。从“村超”到“苏超”,群众体育赛事为何能屡屡创造流量奇迹?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挖。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数据显示,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的6467人。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联赛#播放量破亿,网友自发创作的“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趣味梗更是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这种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贵州“村超”的万人空巷。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是竞技魅力与乡土情怀的“化学反应”,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天然的对抗性和团队协作的观赏性不言而喻。当这种竞技魅力与地方文化特色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远超预期。“苏超”各队以城市命名,将足球比赛升格为“城市荣誉之战”,这种情感联结让非球迷也愿意“为家乡站台”。其二便是组织方的“诚意经济学”。比如第二轮南京队客场打连云港,“远征军”的球票和往返的大巴被南京足协承包,同时还给每个人50块的餐补。又比如说南京队在3月中旬完成组建,训练/比赛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天500块钱,就按一周训练/比赛6天来计算。一个球员,如果全勤,每个月光训练/补助标准就高达13000。并且赛事方还能主动玩梗,将“淮扬菜争冠”等地域梗融入宣传,消解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严肃感。
尽管当下“苏超”形势喜人,但需警惕三个潜在风险:其一就是可持续性挑战。当前的高投入模式是否具备长期可行性?如南京队单年补助支出就在300万元左右,运营成本属实不低。其二,安全管理的短板隐患。随着观众激增,部分赛场已出现安保力量不足、应急通道被占用的现象。其三,同质化竞争苗头。多省份开始效仿“苏超”模式,但若仅停留在形式复制,难免陷入“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