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到“苏超”:群众体育爆火,既看民意也看诚意

2025-06-03 06:33 来源:红网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5月31日第三轮开赛前,一票难求的景象与网络上的玩梗热潮相互交织,让这项原本地域性极强的赛事成功“破圈”。从“村超”到“苏超”,群众体育赛事为何能屡屡创造流量奇迹?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挖。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数据显示,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的6467人。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联赛#播放量破亿,网友自发创作的“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趣味梗更是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这种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贵州“村超”的万人空巷。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是竞技魅力与乡土情怀的“化学反应”,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天然的对抗性和团队协作的观赏性不言而喻。当这种竞技魅力与地方文化特色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远超预期。“苏超”各队以城市命名,将足球比赛升格为“城市荣誉之战”,这种情感联结让非球迷也愿意“为家乡站台”。其二便是组织方的“诚意经济学”。比如第二轮南京队客场打连云港,“远征军”的球票和往返的大巴被南京足协承包,同时还给每个人50块的餐补。又比如说南京队在3月中旬完成组建,训练/比赛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天500块钱,就按一周训练/比赛6天来计算。一个球员,如果全勤,每个月光训练/补助标准就高达13000。并且赛事方还能主动玩梗,将“淮扬菜争冠”等地域梗融入宣传,消解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严肃感。

尽管当下“苏超”形势喜人,但需警惕三个潜在风险:其一就是可持续性挑战。当前的高投入模式是否具备长期可行性?如南京队单年补助支出就在300万元左右,运营成本属实不低。其二,安全管理的短板隐患。随着观众激增,部分赛场已出现安保力量不足、应急通道被占用的现象。其三,同质化竞争苗头。多省份开始效仿“苏超”模式,但若仅停留在形式复制,难免陷入“审美疲劳”。

要让群众体育真正成为“体育强国”的基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如职业联赛一般建立多重保障机制:首先便需要建立多元资金池,如引入企业赞助、开发周边产品,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其次要制定标准化运营手册,严格遵守群众赛事安全管理国家标准,推广“第三方评估+保险托底”模式。最后还需加强文化深挖工程,鼓励各地结合非遗、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专属赛事IP,避免“千赛一面”。

“苏超”的火爆证明,群众体育从来不是“低配版”职业赛事。当组织者以职业化标准办赛,以互联网思维运营,以乡土文化赋能,就能点燃大众参与的热情。未来的群众体育,或许该少谈些“出圈”,多想想如何把“圈”筑得更牢固——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体育中找到归属感,才是“体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村超”到“苏超”:群众体育爆火,既看民意也看诚意

2025年06月03日 06:33   来源:红网   陈得之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5月31日第三轮开赛前,一票难求的景象与网络上的玩梗热潮相互交织,让这项原本地域性极强的赛事成功“破圈”。从“村超”到“苏超”,群众体育赛事为何能屡屡创造流量奇迹?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挖。

“苏超”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数据显示,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的6467人。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联赛#播放量破亿,网友自发创作的“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等趣味梗更是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这种盛况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贵州“村超”的万人空巷。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是竞技魅力与乡土情怀的“化学反应”,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天然的对抗性和团队协作的观赏性不言而喻。当这种竞技魅力与地方文化特色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远超预期。“苏超”各队以城市命名,将足球比赛升格为“城市荣誉之战”,这种情感联结让非球迷也愿意“为家乡站台”。其二便是组织方的“诚意经济学”。比如第二轮南京队客场打连云港,“远征军”的球票和往返的大巴被南京足协承包,同时还给每个人50块的餐补。又比如说南京队在3月中旬完成组建,训练/比赛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天500块钱,就按一周训练/比赛6天来计算。一个球员,如果全勤,每个月光训练/补助标准就高达13000。并且赛事方还能主动玩梗,将“淮扬菜争冠”等地域梗融入宣传,消解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严肃感。

尽管当下“苏超”形势喜人,但需警惕三个潜在风险:其一就是可持续性挑战。当前的高投入模式是否具备长期可行性?如南京队单年补助支出就在300万元左右,运营成本属实不低。其二,安全管理的短板隐患。随着观众激增,部分赛场已出现安保力量不足、应急通道被占用的现象。其三,同质化竞争苗头。多省份开始效仿“苏超”模式,但若仅停留在形式复制,难免陷入“审美疲劳”。

要让群众体育真正成为“体育强国”的基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如职业联赛一般建立多重保障机制:首先便需要建立多元资金池,如引入企业赞助、开发周边产品,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其次要制定标准化运营手册,严格遵守群众赛事安全管理国家标准,推广“第三方评估+保险托底”模式。最后还需加强文化深挖工程,鼓励各地结合非遗、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专属赛事IP,避免“千赛一面”。

“苏超”的火爆证明,群众体育从来不是“低配版”职业赛事。当组织者以职业化标准办赛,以互联网思维运营,以乡土文化赋能,就能点燃大众参与的热情。未来的群众体育,或许该少谈些“出圈”,多想想如何把“圈”筑得更牢固——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体育中找到归属感,才是“体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