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幼儿园举办迷你版龙舟赛,文化传承需要这种“落地姿态”

2025-06-03 06:33 来源:红网

近日,广东汕头一幼儿园举办迷你龙舟赛。幼儿园小朋友成了小龙舟手,划得有模有样。幼儿园园长张女士称,这些孩子平均年龄5岁,龙舟赛辅导员是村里的老人,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想在孩子心里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孩子们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5月31日 《海峡都市报》)

这方小小水域的桨影,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中值得思考的现象:当文化符号更多出现在典籍记载或特定仪式中,或是以程式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时,其与当代生活的联结容易变得疏离。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尤其是走进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成为文化传承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汕头幼儿园的实践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破局思路——让龙舟文化褪去厚重的历史外衣,化为孩子们指尖的触感、划桨时的呼吸与协作中的欢笑,成为一场鲜活的游戏。这种“生活化”的浸润,其潜移默化的力量远胜刻板说教。然而,我们赞赏这种创新个案的同时,更需清醒认识到: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而非仅存于特定活动或个别案例,才是更严峻的挑战。

文化传承的活水之源,在于让祖辈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印记,自然且持续地汇入新生代的生活溪流。汕头幼儿园的尝试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了日常生活这片最肥沃的土壤里。只有当文化如春雨般浸润日常,成为孩子们快乐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可理解、可参与的“游戏”,其根脉方能深扎,生机方能不息。

汕头这场“迷你龙舟赛”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池碧水间的童趣。它犹如一座微型桥梁,示范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童年生活悄然连接。其最大启示在于:破解传统文化传承困境,亟需更多这样的“活态”转化——将文化符号转化为青少年生活中有温度、可体验的常态化实践。

我们期待各地能从中汲取智慧,探索更多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有效路径。唯有当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广阔的生活沃土中普遍萌芽、生长,民族精神之树方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一幼儿园举办迷你版龙舟赛,文化传承需要这种“落地姿态”

2025年06月03日 06:33   来源:红网   徐梨淼

近日,广东汕头一幼儿园举办迷你龙舟赛。幼儿园小朋友成了小龙舟手,划得有模有样。幼儿园园长张女士称,这些孩子平均年龄5岁,龙舟赛辅导员是村里的老人,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想在孩子心里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孩子们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5月31日 《海峡都市报》)

这方小小水域的桨影,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中值得思考的现象:当文化符号更多出现在典籍记载或特定仪式中,或是以程式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时,其与当代生活的联结容易变得疏离。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尤其是走进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成为文化传承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汕头幼儿园的实践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破局思路——让龙舟文化褪去厚重的历史外衣,化为孩子们指尖的触感、划桨时的呼吸与协作中的欢笑,成为一场鲜活的游戏。这种“生活化”的浸润,其潜移默化的力量远胜刻板说教。然而,我们赞赏这种创新个案的同时,更需清醒认识到: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而非仅存于特定活动或个别案例,才是更严峻的挑战。

文化传承的活水之源,在于让祖辈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印记,自然且持续地汇入新生代的生活溪流。汕头幼儿园的尝试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了日常生活这片最肥沃的土壤里。只有当文化如春雨般浸润日常,成为孩子们快乐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可理解、可参与的“游戏”,其根脉方能深扎,生机方能不息。

汕头这场“迷你龙舟赛”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池碧水间的童趣。它犹如一座微型桥梁,示范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童年生活悄然连接。其最大启示在于:破解传统文化传承困境,亟需更多这样的“活态”转化——将文化符号转化为青少年生活中有温度、可体验的常态化实践。

我们期待各地能从中汲取智慧,探索更多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有效路径。唯有当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广阔的生活沃土中普遍萌芽、生长,民族精神之树方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