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落泪道歉,对赛场表现不妨多点“平常心”

2025-06-03 06:27 来源:光明网

5月29日,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决赛,吴艳妮获得铜牌,成绩为13秒07。而在赛后,吴艳妮哽咽地在镜头前道歉:“很感谢你们来现场为我加油,没为中国队拿到这个冠军,很对不起大家。我的伤还没养好,不想为自己过多地解释,我还是觉得我在亚洲是最棒的,中国队是最棒的。”

如果抛开语境,只看事件本身,颇让人有点滋味难言:一位运动员,如果在一场亚洲顶级赛事上获得了铜牌,就需要道歉,那么运动员的标准未免也太高了。

按照这个标准,似乎运动员都必须拿冠军,这太严格,也太不符合体育本身的面貌了——既是比赛便有胜负,怎么可能有人一直在巅峰?

而且根据媒体报道,此前5月3日,吴艳妮在参加2025年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绍兴柯桥)时已是带伤参赛,到现在仍没有完全恢复。那么这场比赛拿下铜牌实属不易,依然值得掌声。

所以对于吴艳妮的铜牌成绩,人们不妨多些宽容,对赛事多一些“平常心”。比赛尽力就好,如果舆论动辄对一些优势项目,就理所当然地以冠军相期待,不仅不太现实,恐怕也会给运动员带来过大的压力。

吴燕妮确实是以霸气、自信而著称的,她也有这个实力,今年3月,世界田联更新了最新一期女子项目世界积分,吴艳妮超越日本名将田中佑美,首次登顶亚洲第一。她在被问及是否是亚洲跨栏的“一姐”时直言,“我觉得我现在还不是,还是要看全年的比赛竞技状态和最好成绩”。

吴艳妮的实力排名,长期塑造的人设,以及一些公共表达,已经在客观上调高了一些观众的预期。这可能是她在赛后感到压力的原因,很多人就是冲着见证“亚洲第一”诞生而来的。作为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也很难不对期待作出回应。

对此,不妨多些“平常心”。比赛难料、胜负有时,人们很难作百战百胜的预期。运动员也应该从赛事和公共互动中吸取经验,去为今后的比赛和职业生涯做出更清晰的规划。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像吴艳妮这样个性鲜明的运动员,很自然地受到舆论的偏爱,但也容易陷入舆论风波。此前围绕着她的着装、发言、赛场表现等,已经引发过不少的争议。吴艳妮似乎也一直是以一颗强大的心脏,坚持地做着自己。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们看待体育百态,也不妨多一点“平常心”。体育项目各有不同,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也是千人千面、丰富多元的。人们对运动员的期待,没必要都是一个模板:谦虚谨慎、滴水不漏;也不妨有一些运动员是自信洋溢、锋芒毕露的。这无关优劣,只是人的性格使然。体育也是微缩版的世间万象,本来也应该有差异。观众各自欣赏、偏爱自己喜好的类型,这就足够了。

可以想见,随着更加自信的年轻一代进入体育视野,个性十足的运动员只怕还会不断涌现。人们不妨更加淡定地看待这一切,去理解棱角分明的运动员。

仔细想想,吴艳妮这次虽然没有实现“亚洲第一”,但她可以自信地、公开地表达自己的“野心”,这样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或许显得不够“成熟”,但又何尝不能让人会心一笑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运动员落泪道歉,对赛场表现不妨多点“平常心”

2025年06月03日 06:27   来源:光明网   夏研

5月29日,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决赛,吴艳妮获得铜牌,成绩为13秒07。而在赛后,吴艳妮哽咽地在镜头前道歉:“很感谢你们来现场为我加油,没为中国队拿到这个冠军,很对不起大家。我的伤还没养好,不想为自己过多地解释,我还是觉得我在亚洲是最棒的,中国队是最棒的。”

如果抛开语境,只看事件本身,颇让人有点滋味难言:一位运动员,如果在一场亚洲顶级赛事上获得了铜牌,就需要道歉,那么运动员的标准未免也太高了。

按照这个标准,似乎运动员都必须拿冠军,这太严格,也太不符合体育本身的面貌了——既是比赛便有胜负,怎么可能有人一直在巅峰?

而且根据媒体报道,此前5月3日,吴艳妮在参加2025年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绍兴柯桥)时已是带伤参赛,到现在仍没有完全恢复。那么这场比赛拿下铜牌实属不易,依然值得掌声。

所以对于吴艳妮的铜牌成绩,人们不妨多些宽容,对赛事多一些“平常心”。比赛尽力就好,如果舆论动辄对一些优势项目,就理所当然地以冠军相期待,不仅不太现实,恐怕也会给运动员带来过大的压力。

吴燕妮确实是以霸气、自信而著称的,她也有这个实力,今年3月,世界田联更新了最新一期女子项目世界积分,吴艳妮超越日本名将田中佑美,首次登顶亚洲第一。她在被问及是否是亚洲跨栏的“一姐”时直言,“我觉得我现在还不是,还是要看全年的比赛竞技状态和最好成绩”。

吴艳妮的实力排名,长期塑造的人设,以及一些公共表达,已经在客观上调高了一些观众的预期。这可能是她在赛后感到压力的原因,很多人就是冲着见证“亚洲第一”诞生而来的。作为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也很难不对期待作出回应。

对此,不妨多些“平常心”。比赛难料、胜负有时,人们很难作百战百胜的预期。运动员也应该从赛事和公共互动中吸取经验,去为今后的比赛和职业生涯做出更清晰的规划。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像吴艳妮这样个性鲜明的运动员,很自然地受到舆论的偏爱,但也容易陷入舆论风波。此前围绕着她的着装、发言、赛场表现等,已经引发过不少的争议。吴艳妮似乎也一直是以一颗强大的心脏,坚持地做着自己。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们看待体育百态,也不妨多一点“平常心”。体育项目各有不同,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也是千人千面、丰富多元的。人们对运动员的期待,没必要都是一个模板:谦虚谨慎、滴水不漏;也不妨有一些运动员是自信洋溢、锋芒毕露的。这无关优劣,只是人的性格使然。体育也是微缩版的世间万象,本来也应该有差异。观众各自欣赏、偏爱自己喜好的类型,这就足够了。

可以想见,随着更加自信的年轻一代进入体育视野,个性十足的运动员只怕还会不断涌现。人们不妨更加淡定地看待这一切,去理解棱角分明的运动员。

仔细想想,吴艳妮这次虽然没有实现“亚洲第一”,但她可以自信地、公开地表达自己的“野心”,这样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或许显得不够“成熟”,但又何尝不能让人会心一笑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