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理财规模重回历史高位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笔者从普益标准获悉,截至5月29日,银行理财规模达31.35万亿元,创下2022年以来新高。
自2018年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后,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之路,规模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今,银行理财规模重回历史高位,既折射出居民在低利率环境下对稳健收益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银行理财行业的净值化转型成效。
近年来,银行理财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0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达1.26亿。笔者认为,当前,在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银行等机构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一,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前,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固收领域。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这三大类资产合计占比超过80%,对股权资产的投资比例偏低。从资金需求侧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新兴产业普遍对股权类、非标准化债权等资金的需求较为旺盛。因此,如何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加大对未上市公司股权、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的投资力度,从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就显得十分重要。
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较低,银行理财资金对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也受其影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但在风控得当、合理创新的前提下,银行理财机构能够在满足投资者风险偏好与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事实上,一些银行理财机构在优化资产配置格局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有银行理财机构推出“专精特新”主题产品,通过“股债联动”的方式,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