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通告,就黑蒜、鸡糕、糯米藕3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近年来,从江苏南京鸭血粉丝汤到广西柳州螺蛳粉,从新疆大盘鸡到广式虾饺,给地方美食“立规定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有人质疑,给风格各异的小吃立规矩是不是没事找事?事实上,这对地方美食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供给侧看,受商家素质良莠不齐、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环境欠佳等问题影响,一些特色小吃店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饮食需求,亟须通过标准化规范市场秩序。从需求侧看,不少地方美食乘着文旅热东风,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截至今年3月,全国小吃快餐总门店数已超360万家。但另一方面,小吃快餐门店连锁化率不高,消费者难以获得优质且稳定的餐饮体验,这影响了地方美食的整体声誉。
长久以来,传统小吃与地方美食从业者多遵循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其口味品质与食品安全依赖制作者的个人技艺与职业操守。从原料要求、感官要求,到调味料及食品添加剂选用,再到环境卫生、服务保障,制定标准、对美食制作提出明确要求,可以促使品质更加可控、经营更加规范,让“正宗”的地域特色更为可感可知。
进一步说,制定标准还有利于规模化运营,让地方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柳州螺蛳粉之所以能从街边摊逆袭成网红粉,就得益于标准化、工业化改造,如今年产值达数百亿元;来自福建的沙县小吃也通过标准化,辐射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经验表明,标准化能为地方美食的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有助于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