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滨江宝龙城一块广告牌标语内容引发网友关注,其内容为“牛困了就睡觉 马困了会睡觉 牛马困了点杯咖啡”。有网友表示:“我可以自我调侃,但不允许别人调侃嘲讽我”“我真的破防了”,也有网友表示“我觉得没什么,挺有趣的啊”。5月27日上午,杭州滨江宝龙城客服回复记者,商场已于第一时间撤下该广告牌。(5月28日 《现代快报》)
商场玩热梗本无可厚非,但也应看到,热梗背后承载着的特定群体的情感与社会情绪。作为公共机构和资本方,商场若忽视语境,将劳动者群体性的生存焦虑简化为消费场景的调味剂,这既是对社会情绪的误读,更是对劳动尊严的冒犯。
“牛马”一词常被打工人群体用来调侃自身工作状态。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们“像牛一样劳动”的生存哲学,这一符号始终承载着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遇。
打工人可以自称“牛马”,却难以接受被称之为“牛马”。打工人自称“牛马”时,通过将自己比作 “被驱使的牲畜”,以幽默化的方式消解现实职场生活中的无力感——这类“自我矮化”或许并非真正认同“牛马”称号,而是用反讽的手法揭露自身所属的职场困境,形成一种苦中作乐的宣泄。这种自嘲带有明确的边界感: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承认困境的存在,又暗示“我仍有勇气面对它”。这种自嘲背后,是对公平和尊严的渴望。
然而,当商场将“牛马”写入标语时,“牛马”一词的解释就从“自嘲”变成了“对他人的标签化”。商场与消费者并不属于同一个关系层级,一个是商业资本机构,一个是社会公众。商业机构与个体的权力关系天然不对等,当打工人的自嘲被资本复述,就容易被解读为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定义,进而被视为对劳动者身份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