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一词在2023年就成为了当年的“十大流行语”。近日,光明网的一篇文章指出,“‘情绪价值’的套用使当事人理直气壮地把情绪变成明码标价的出售品,而忽略了其中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当孤独、焦虑成为时代症候,情绪价值被明码标价推入市场,其定价机制的模糊性与监管真空的现状,正在将这场“心灵交易”推向危险的灰色地带。情绪消费的兴起,本质上是当代消费者的心理代偿机制。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近年来,出现了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满足而消费付费的现象。与情绪消费挂钩的品牌同样增长迅速,泡泡玛特2024年收入超130亿元,展现了情绪消费的市场潜力。
但在市场繁荣的背后,情绪价值的定价机制,正在陷入标准缺失的困局。情绪服务定价与价值创造的脱节,折射出市场价值评估体系的混乱。例如,陪聊行业中,AI聊天机器人每分钟收费10元,而专业心理咨询师时薪300元却需多年专业积累。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只能得到相似的效果承诺。这是定价模糊带来的法律风险。现行价格法对虚拟服务的具体规范尚未完善,若消费者因服务不符预期投诉,平台常能够以“个性化服务不适用标准化评判”为由摆脱纠纷。这些规则漏洞的存在,让消费者和商家在交易中的地位变得不对等。
破解情绪经济的定价困局,需要构建多维治理体系。情绪服务提供者需要上传服务过程录音,借助AI分析服务质量,实现服务质量与价格的动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