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儿童厨具:危险的“过家家”谁来买单?

2025-05-30 07:30 来源:红网

电商平台直播间里,一锅热油在巴掌大的迷你灶台上滋滋作响,主播举着缩小版炒锅翻炒青椒肉丝,弹幕里飘过无数“求链接”。这种能真实烹饪的“真做真吃真玩”儿童厨具,正以每月数万件的销量席卷家长圈。(5月28日 潮新闻)

儿童厨具处于玩具与厨具的模糊地带,现行的玩具标准对锋利边缘、高温部件等有严格限制,而厨具标准则没有涉及对儿童操作风险的管控。儿童厨具的商家恰是利用这一“两不管”地带,以“玩具”之名行“厨具”之实,很多儿童厨具以标注“14岁以上使用”规避责任,但厨具卡通萌趣的外形、“小小厨神养成”的标语,瞄准的确是没有自我防护意识的低龄儿童。

这类“真煮”厨具所包含的真实操作风险与目标受众的安全防护能力之间存在鸿沟,虽以迷你卡通外形为包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打着“过家家”标语,却俨然是一套缩小版的常规厨具。号称防烫的灶台,防烫设计却形同虚设,表面的高温足以造成二次烫伤,刀具的切割能力也远超“玩具”范畴,与普通刀具无异。部分商家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卖点,却未在页面的显著位置标注风险提示。儿童的协调性、判断力和自我防护意识均未成熟,在模仿成人的烹饪动作时,面对锋利的刀具、飞溅的热油和滚烫的锅具,悲剧可能随时发生。

儿童稚嫩的双手,可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不该去试探危险的边缘。要堵住这类危险玩具的“安全漏洞”,监管部门需主动填补空白,明确界定这类“跨界产品”的属性,制定细分的安全标准,电商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建立儿童高危玩具筛查机制,对存在烫伤、割伤风险的产品强制标注风险警示。同时,家长要当好风险“把关人”,破除“缩小即安全”的误区,给孩子使用前应该先测试玩具风险点,如用温度计测量油温、检查刀具的开刃程度等。

“真煮”厨具的初衷,或许是为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一扇窗。然而,当“过家家”的刀具成为危险的载体,一切寓教于乐的初衷便黯然失色。玩具的核心价值是守护童真,而非制造风险;培养动手能力也不能让孩子陷入安全隐患中。六一将至,希望每个孩子拆开的礼物,都盛满安心与欢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儿童厨具:危险的“过家家”谁来买单?

2025年05月30日 07:30   来源:红网   徐瑜晗

电商平台直播间里,一锅热油在巴掌大的迷你灶台上滋滋作响,主播举着缩小版炒锅翻炒青椒肉丝,弹幕里飘过无数“求链接”。这种能真实烹饪的“真做真吃真玩”儿童厨具,正以每月数万件的销量席卷家长圈。(5月28日 潮新闻)

儿童厨具处于玩具与厨具的模糊地带,现行的玩具标准对锋利边缘、高温部件等有严格限制,而厨具标准则没有涉及对儿童操作风险的管控。儿童厨具的商家恰是利用这一“两不管”地带,以“玩具”之名行“厨具”之实,很多儿童厨具以标注“14岁以上使用”规避责任,但厨具卡通萌趣的外形、“小小厨神养成”的标语,瞄准的确是没有自我防护意识的低龄儿童。

这类“真煮”厨具所包含的真实操作风险与目标受众的安全防护能力之间存在鸿沟,虽以迷你卡通外形为包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打着“过家家”标语,却俨然是一套缩小版的常规厨具。号称防烫的灶台,防烫设计却形同虚设,表面的高温足以造成二次烫伤,刀具的切割能力也远超“玩具”范畴,与普通刀具无异。部分商家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卖点,却未在页面的显著位置标注风险提示。儿童的协调性、判断力和自我防护意识均未成熟,在模仿成人的烹饪动作时,面对锋利的刀具、飞溅的热油和滚烫的锅具,悲剧可能随时发生。

儿童稚嫩的双手,可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不该去试探危险的边缘。要堵住这类危险玩具的“安全漏洞”,监管部门需主动填补空白,明确界定这类“跨界产品”的属性,制定细分的安全标准,电商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建立儿童高危玩具筛查机制,对存在烫伤、割伤风险的产品强制标注风险警示。同时,家长要当好风险“把关人”,破除“缩小即安全”的误区,给孩子使用前应该先测试玩具风险点,如用温度计测量油温、检查刀具的开刃程度等。

“真煮”厨具的初衷,或许是为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一扇窗。然而,当“过家家”的刀具成为危险的载体,一切寓教于乐的初衷便黯然失色。玩具的核心价值是守护童真,而非制造风险;培养动手能力也不能让孩子陷入安全隐患中。六一将至,希望每个孩子拆开的礼物,都盛满安心与欢乐。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