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博主讲述烧伤故事被疑炒作,要如何看待网友“应激反应”?

2025-05-30 07:30 来源:红网

近日,沈阳美妆博主“童瑶”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记录自己和父母被家中泄漏的液化气烧伤住院的康复历程,但有些网友对此事表达怀疑,认为其有趁机炒作的嫌疑。(5月29日 极目新闻)

网红及家人烧伤,将治疗日常发布在网上,一些网民第一反应不是同情,而是先表达质疑,发表一些“起号成功”“直播带货”的言论。这种“应激反应”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一方面,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一些网友戾气重,个人情绪成为主宰。网络平台给了网民言论自由的空间,再加上匿名性的特点,一些网友可能将其作为情绪发泄的“窗口”。将自己化作“隐身人”,不假思索地发表言论,缓解生活压力。再者,受网红行业特性的影响,人们往往对他们带有负面情绪,一些不加思考的诸如“图片是AI生成”“为了起号”的言论便呼之欲出。这警示我们网民媒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加大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对于烧伤事件真实性的怀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民上网习惯的进步。近年来,的确有一些网红制造假新闻博取流量。“猫一杯”自导自演的秦朗丢作业事件,“点读机女孩”高君雨的旧闻新发博关注事件,可能让网民在一次次被“背刺”之后加大了对网红群体的“应激反应”。但这并不能成为其恣意发表评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的借口。面对一个有疑点的事件,我们需要做的不能是怀疑过后的恶语相向。要以更加理性和谨慎的态度进行发言,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人文关怀,不可成为“情绪的奴隶”。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多方共治。对涉及人身伤害等敏感内容,平台应主动联系当事人核实,必要时要求提供医疗证明,而非放任舆论发酵。网红群体也需意识到,展示伤痛是一把双刃剑,若仅为流量,可能加剧社会信任崩塌。社会与媒体也要加大对公民的同理心教育,不能让网络言论成为刺向他人的“利刃”。

这起事件不仅是某个网红的遭遇,更是全社会如何对待“不确定真相”的缩影。当人们习惯以最大恶意揣测他人时,网络空间难免会充斥误解与矛盾。唯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才能让互联网环境更加洁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妆博主讲述烧伤故事被疑炒作,要如何看待网友“应激反应”?

2025年05月30日 07:30   来源:红网   苏芳菲

近日,沈阳美妆博主“童瑶”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记录自己和父母被家中泄漏的液化气烧伤住院的康复历程,但有些网友对此事表达怀疑,认为其有趁机炒作的嫌疑。(5月29日 极目新闻)

网红及家人烧伤,将治疗日常发布在网上,一些网民第一反应不是同情,而是先表达质疑,发表一些“起号成功”“直播带货”的言论。这种“应激反应”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一方面,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一些网友戾气重,个人情绪成为主宰。网络平台给了网民言论自由的空间,再加上匿名性的特点,一些网友可能将其作为情绪发泄的“窗口”。将自己化作“隐身人”,不假思索地发表言论,缓解生活压力。再者,受网红行业特性的影响,人们往往对他们带有负面情绪,一些不加思考的诸如“图片是AI生成”“为了起号”的言论便呼之欲出。这警示我们网民媒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加大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对于烧伤事件真实性的怀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民上网习惯的进步。近年来,的确有一些网红制造假新闻博取流量。“猫一杯”自导自演的秦朗丢作业事件,“点读机女孩”高君雨的旧闻新发博关注事件,可能让网民在一次次被“背刺”之后加大了对网红群体的“应激反应”。但这并不能成为其恣意发表评论,甚至进行网络暴力的借口。面对一个有疑点的事件,我们需要做的不能是怀疑过后的恶语相向。要以更加理性和谨慎的态度进行发言,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人文关怀,不可成为“情绪的奴隶”。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多方共治。对涉及人身伤害等敏感内容,平台应主动联系当事人核实,必要时要求提供医疗证明,而非放任舆论发酵。网红群体也需意识到,展示伤痛是一把双刃剑,若仅为流量,可能加剧社会信任崩塌。社会与媒体也要加大对公民的同理心教育,不能让网络言论成为刺向他人的“利刃”。

这起事件不仅是某个网红的遭遇,更是全社会如何对待“不确定真相”的缩影。当人们习惯以最大恶意揣测他人时,网络空间难免会充斥误解与矛盾。唯有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才能让互联网环境更加洁净。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