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消费口味趋多元化

2025-05-30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粽子的身影。今年的粽子消费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健康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低糖低油的养生粽子销量同比增长177%。当前,低糖、低脂等特点成为粽子行业主要发力方向,不少品牌将营养改善、低热量、无添加等作为技术升级重点。随着健康化趋势凸显,相关品类粽子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主食化特征增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粽子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节日食品变为日常主食。尤其是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粽子已成为主要的主食品类。这也意味着粽子消费淡旺季的界限日益减弱,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创新口味层出不穷。麻辣小龙虾、佛跳墙、黑松露牛肉、冰淇淋、芋泥奶酪、榴莲等口味让人眼前一亮,这为爱好尝鲜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传统美食和年轻消费者产生更多连接。

简装粽子受青睐。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遏制“天价”粽子和过度包装现象。虽然目前包装颜值依然是消费者的关注点之一,但在市场上,价格亲民的散装粽子得到青睐,“天价”礼盒装产品已难觅踪影。

粽子消费的新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企业可以进一步聚焦健康元素,采用代糖或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脂肪等,推出低糖粽、素肉粽等创新产品,满足健康饮食人群和素食爱好者需求;还可以针对健身人群,推出高蛋白轻食粽,满足增肌减脂人群的营养需求。

在产品形态上,企业可以推出小规格分装组合口味粽子,方便消费者灵活选择和分享。在营销上,企业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和电商,邀请营养师、美食博主讲解粽子的健康吃法、营养搭配等知识。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探厂、研学等活动,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推动产品升级和品质提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孟飞 数据来源: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粽子消费口味趋多元化

2025年05月30日 07: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粽子的身影。今年的粽子消费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健康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低糖低油的养生粽子销量同比增长177%。当前,低糖、低脂等特点成为粽子行业主要发力方向,不少品牌将营养改善、低热量、无添加等作为技术升级重点。随着健康化趋势凸显,相关品类粽子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主食化特征增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粽子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节日食品变为日常主食。尤其是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粽子已成为主要的主食品类。这也意味着粽子消费淡旺季的界限日益减弱,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创新口味层出不穷。麻辣小龙虾、佛跳墙、黑松露牛肉、冰淇淋、芋泥奶酪、榴莲等口味让人眼前一亮,这为爱好尝鲜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传统美食和年轻消费者产生更多连接。

简装粽子受青睐。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遏制“天价”粽子和过度包装现象。虽然目前包装颜值依然是消费者的关注点之一,但在市场上,价格亲民的散装粽子得到青睐,“天价”礼盒装产品已难觅踪影。

粽子消费的新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企业可以进一步聚焦健康元素,采用代糖或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脂肪等,推出低糖粽、素肉粽等创新产品,满足健康饮食人群和素食爱好者需求;还可以针对健身人群,推出高蛋白轻食粽,满足增肌减脂人群的营养需求。

在产品形态上,企业可以推出小规格分装组合口味粽子,方便消费者灵活选择和分享。在营销上,企业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和电商,邀请营养师、美食博主讲解粽子的健康吃法、营养搭配等知识。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探厂、研学等活动,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推动产品升级和品质提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孟飞 数据来源: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