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举报同学”要不得

2025-05-30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中学生宋某举报同班同学带平板电脑后,得到了老师的一瓶牛奶奖励和被举报同学的殴打。经鉴定,被打的宋某构成轻伤二级,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最终判定鼓励互相检举的学校应担责三成。(5月29日澎湃新闻)

  法院不支持学校鼓励举报,首因在于其违背法治精神。《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禁止侵犯学生隐私权,而该校以物质奖励激励学生搜查书包、上交私人物品,实质上将管理责任转嫁为学生间的相互监视。学校未予纠偏反而嘉奖,暴露其规则设计逾越法律底线。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以举报代管理”的模式,本质是懒政。学校本应通过制度完善与沟通引导维护秩序,却用简单粗暴的奖惩机制替代,将学生异化为“执法者”,既逃避了管理责任,又消解了教育本质。

  法院判决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鼓励举报”对青少年人格的侵蚀。举报本应是公民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正义行为,而针对违规行为的“告密式举报”,却可能扭曲学生价值观。当同学间的信任被猜忌取代,维护规则异化为相互揭发,这种氛围下,青少年将难以养成阳光坦荡的人格。

  未成年人举报机制的边界亟待厘清。法律赋予举报权以惩恶扬善,但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与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决定了其举报行为需谨慎引导。学校若将举报泛化为监督工具,无异于将学生置于风险之中:个案中宋某因举报遭受人身伤害,而类似事件中举报者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甚至遭遇心理创伤。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不仅需要事后追责,更需杜绝制度性风险——鼓励举报本身,可能就是伤害源。

  “学校鼓励举报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育人导向的迷失,校园管理应回归教育本位,以制度完善与人文关怀构建秩序,而非用“相互监视”制造对立。唯有摒弃懒政思维,筑牢法治与安全的底线,才能让学生在信任与规则中健康成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鼓励举报同学”要不得

2025年05月30日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木须虫

  中学生宋某举报同班同学带平板电脑后,得到了老师的一瓶牛奶奖励和被举报同学的殴打。经鉴定,被打的宋某构成轻伤二级,其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最终判定鼓励互相检举的学校应担责三成。(5月29日澎湃新闻)

  法院不支持学校鼓励举报,首因在于其违背法治精神。《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禁止侵犯学生隐私权,而该校以物质奖励激励学生搜查书包、上交私人物品,实质上将管理责任转嫁为学生间的相互监视。学校未予纠偏反而嘉奖,暴露其规则设计逾越法律底线。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以举报代管理”的模式,本质是懒政。学校本应通过制度完善与沟通引导维护秩序,却用简单粗暴的奖惩机制替代,将学生异化为“执法者”,既逃避了管理责任,又消解了教育本质。

  法院判决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鼓励举报”对青少年人格的侵蚀。举报本应是公民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正义行为,而针对违规行为的“告密式举报”,却可能扭曲学生价值观。当同学间的信任被猜忌取代,维护规则异化为相互揭发,这种氛围下,青少年将难以养成阳光坦荡的人格。

  未成年人举报机制的边界亟待厘清。法律赋予举报权以惩恶扬善,但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与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决定了其举报行为需谨慎引导。学校若将举报泛化为监督工具,无异于将学生置于风险之中:个案中宋某因举报遭受人身伤害,而类似事件中举报者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甚至遭遇心理创伤。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不仅需要事后追责,更需杜绝制度性风险——鼓励举报本身,可能就是伤害源。

  “学校鼓励举报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育人导向的迷失,校园管理应回归教育本位,以制度完善与人文关怀构建秩序,而非用“相互监视”制造对立。唯有摒弃懒政思维,筑牢法治与安全的底线,才能让学生在信任与规则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