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全球留学生新签证面签,并考虑扩大对国际学生的社交媒体审查范围。显然,这不仅是一场特朗普政府与“不听话”高校的意识形态之争,更是针对国际社会的“学术脱钩”运动。
美国对国际学生设卡并非始于今日。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9·11”事件后,2002年《加强边境安全及签证入境改革法案》首次将国家安全与留学生签证挂钩,开始对特定国家学生加强审查。特朗普第一任期则将选择性审查推向新高。2017年12月白宫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公开表示将限制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留学生签证;2018年6月,美国国务院宣布缩减攻读航空学、机器人学与先进制造领域等理工科中国留学生签证。美国司法部同期启动“中国行动计划”,调查美籍华裔和中国籍学者。
与以往做法相比,本届特朗普政府的新变化有三点:一是审查范围扩大到所有国籍所有专业的留学生;二是政策动机从“国家安全”转向明确的意识形态筛选;三是执行手段从个案处理升级为系统性限制。该政策绝非孤立行动,而是特朗普政府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与加征关税、科技封锁形成一整套脱钩体系。在政治层面,它呼应了保守派对高校“自由派堡垒”的长久不满。近年来美国高校中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浪高涨,2023年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30多所大学的学生团体联名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直接触动了美国亲以和保守势力的神经。近期哈佛大学未配合“反犹主义”调查而被限制国际生招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意图进行“学术忠诚度审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