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高考焦虑,“捆绑”社会正常节奏

2025-05-29 13:46 来源:红网

5月27日晚上,“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东莞站”主办方发出延期通告称,在艺人团队的支持和配合下,原定于2025年6月6日至8日举办的演唱会,延期至8月29日至31日举办。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歌手的演唱会因与中高考时间重叠而改期,如原定于2025年6月1日举行的“谭咏麟经典传奇巡回演唱会惠州站”将延期至7月中旬举办,邓紫棋原定于6月21日举办演唱会常州站将择期举办。(5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通常情况下,演唱会的举办档期较少成为社会谈论的焦点,但此次张学友演唱会因与高考撞期,进而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社会讨论。在这一事件背后,凸显出一种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如今高考期间的过度紧张氛围,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焦虑,甚至到了违背大众生活规律、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程度。

高考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违背大众生活规律,甚至凌驾社会秩序的“特殊时刻”。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这并非是要求整个社会为其“暂停运转”的理由。张学友演唱会虽与高考时间重叠,但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此前已表示演唱会的开始时间和地点并不会影响到考点。尽管如此,还是有市民担心要么造成交通拥堵,要么有可能造成附近酒店爆满等,这本质上折射出高考期间社会焦虑的过度投射。若以“考试需要安静”为由要求商业演出让步,那么依此逻辑,城市交通管制、商场正常营业等日常社会活动都可能被纳入“干扰源”范畴。社会运行自有其客观规律,在保障高考基础环境需求的前提下,更应守住不破坏公共秩序常态化的底线,避免将单一考试的重要性异化为凌驾于社会多元需求之上的绝对标准。

过度营造“真空式”高考环境,实则可能对学生考场发挥产生负面效应。这类将考试环境极致化隔绝的做法,看似为考生排除了一切干扰,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表明,当我们试图不去想某件事情时,反而更容易想起这件事情。那些在完全静音环境中备考的学生,一旦在考场上遭遇细微声响、突发状况等非理想化情境,反而更易因心理预设落差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影响注意力集中。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考生适应环境、应对压力能力的考验。当我们将高考环境过度“真空化”时,不仅违背了教育培养适应力的初衷,更可能在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对正常环境声响产生过度反应,最终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

高考噪音管控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精细化平衡而非简单的“一刀切”。考场周边核心区域进行合理、有限度的噪音管控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将管控范围无限制扩大,要求全城“噤声”甚至取消大型文化活动,则是矫枉过正,忽视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规律和多元需求。在追求教育公平和重视高考的同时,我们不能以牺牲社会正常秩序和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应在保障考生基本安宁与维护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高考焦虑,“捆绑”社会正常节奏

2025年05月29日 13:46   来源:红网   王芷仪

5月27日晚上,“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东莞站”主办方发出延期通告称,在艺人团队的支持和配合下,原定于2025年6月6日至8日举办的演唱会,延期至8月29日至31日举办。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歌手的演唱会因与中高考时间重叠而改期,如原定于2025年6月1日举行的“谭咏麟经典传奇巡回演唱会惠州站”将延期至7月中旬举办,邓紫棋原定于6月21日举办演唱会常州站将择期举办。(5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通常情况下,演唱会的举办档期较少成为社会谈论的焦点,但此次张学友演唱会因与高考撞期,进而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社会讨论。在这一事件背后,凸显出一种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如今高考期间的过度紧张氛围,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非理性的焦虑,甚至到了违背大众生活规律、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程度。

高考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违背大众生活规律,甚至凌驾社会秩序的“特殊时刻”。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这并非是要求整个社会为其“暂停运转”的理由。张学友演唱会虽与高考时间重叠,但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此前已表示演唱会的开始时间和地点并不会影响到考点。尽管如此,还是有市民担心要么造成交通拥堵,要么有可能造成附近酒店爆满等,这本质上折射出高考期间社会焦虑的过度投射。若以“考试需要安静”为由要求商业演出让步,那么依此逻辑,城市交通管制、商场正常营业等日常社会活动都可能被纳入“干扰源”范畴。社会运行自有其客观规律,在保障高考基础环境需求的前提下,更应守住不破坏公共秩序常态化的底线,避免将单一考试的重要性异化为凌驾于社会多元需求之上的绝对标准。

过度营造“真空式”高考环境,实则可能对学生考场发挥产生负面效应。这类将考试环境极致化隔绝的做法,看似为考生排除了一切干扰,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表明,当我们试图不去想某件事情时,反而更容易想起这件事情。那些在完全静音环境中备考的学生,一旦在考场上遭遇细微声响、突发状况等非理想化情境,反而更易因心理预设落差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影响注意力集中。高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考生适应环境、应对压力能力的考验。当我们将高考环境过度“真空化”时,不仅违背了教育培养适应力的初衷,更可能在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对正常环境声响产生过度反应,最终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

高考噪音管控的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精细化平衡而非简单的“一刀切”。考场周边核心区域进行合理、有限度的噪音管控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将管控范围无限制扩大,要求全城“噤声”甚至取消大型文化活动,则是矫枉过正,忽视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规律和多元需求。在追求教育公平和重视高考的同时,我们不能以牺牲社会正常秩序和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应在保障考生基本安宁与维护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