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跳转广告何时休?

2025-05-29 09: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每天手机跳转到购物App一万次”“摇一摇广告太烦了”……近日,关于“手机摇一摇跳转广告”的吐槽帖在多家社交平台刷屏。据媒体报道,部分App将传感器灵敏度调至极致,用户步行时轻微晃动或坐下时调整姿势都会触发跳转,“被迫”进入电商页面或下载陌生应用。

挥之即来、甩之不掉的“摇一摇”跳转广告,让很多手机用户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江苏省消保委几年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九成投票者厌恶“摇一摇”跳转广告,认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这种“狗皮膏药式”的广告营销手段,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也是对用户选择权的粗暴干预,已涉嫌违法违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知情权以及公平交易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不得有设置障碍等行为。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开展治理行动。但一些App运营平台和广告投放企业依然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广告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虽然广告转化率低,但架不住曝光率高啊!这也反映出电商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权责失衡。

关闭“摇一摇”广告跳转功能,或者至少进行严格限制,比如确保一键关闭等,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那么,治理“摇一摇”乱象的关键,就是夯实利益攸关方——平台和企业的责任。立法层面,有必要对广告跳转行为予以规范,让执法依据更加明晰;行政监管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执法精度,并加大惩处力度,倒逼行业自律。广大用户也要勇于发声,通过举报等手段积极维权。

平台和企业都应当明白,把商业利益凌驾于法律法规和用户权益之上,长此以往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对这样贪小利丢大义的短视行为,是时候好好自查自纠一番了。(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摇一摇”跳转广告何时休?

2025年05月29日 09: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每天手机跳转到购物App一万次”“摇一摇广告太烦了”……近日,关于“手机摇一摇跳转广告”的吐槽帖在多家社交平台刷屏。据媒体报道,部分App将传感器灵敏度调至极致,用户步行时轻微晃动或坐下时调整姿势都会触发跳转,“被迫”进入电商页面或下载陌生应用。

挥之即来、甩之不掉的“摇一摇”跳转广告,让很多手机用户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江苏省消保委几年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九成投票者厌恶“摇一摇”跳转广告,认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这种“狗皮膏药式”的广告营销手段,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也是对用户选择权的粗暴干预,已涉嫌违法违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知情权以及公平交易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不得有设置障碍等行为。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开展治理行动。但一些App运营平台和广告投放企业依然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广告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虽然广告转化率低,但架不住曝光率高啊!这也反映出电商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权责失衡。

关闭“摇一摇”广告跳转功能,或者至少进行严格限制,比如确保一键关闭等,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那么,治理“摇一摇”乱象的关键,就是夯实利益攸关方——平台和企业的责任。立法层面,有必要对广告跳转行为予以规范,让执法依据更加明晰;行政监管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执法精度,并加大惩处力度,倒逼行业自律。广大用户也要勇于发声,通过举报等手段积极维权。

平台和企业都应当明白,把商业利益凌驾于法律法规和用户权益之上,长此以往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对这样贪小利丢大义的短视行为,是时候好好自查自纠一番了。(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