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为濒危剧种带来新机遇

2025-05-29 08:30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戏剧热潮,“好故事+好风景”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化体验方式。有一些与地方语言、习俗等密切关联的濒危剧种,恰好契合了现在文旅融合的潮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将濒危剧种定义为:无国办专业剧团,或仅有一个国办专业剧团的传统戏剧剧种。这些剧种多为地方小剧种,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戏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濒危剧种积极拥抱文旅融合,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还能让濒危剧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濒危剧种嵌入景区、文旅活动等多重文旅空间,使其演出范围从狭小走向宽广,观众规模也随之大幅度扩大,有力促进了剧种传承发展。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在景区驻场演出,成为濒危剧种常态化演出的一种方式。如布依戏以布依族语言演唱,原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南盘江流域,后仅存于该地区册亨县的布依村寨,演出场次少且演出时间多限于春节,属濒危剧种。如今,册亨县板坝保和戏班将布依戏带到兴义市峰林布依景区驻场演出,每天演出多场,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观看。不少人都是在吊脚楼间、江中花船上,第一次欣赏到古老的布依戏。

在文旅深度融合态势下,除传统演出外,各地组织的文旅活动日益丰富,诸多戏剧节、艺术节不仅是人们旅游“打卡”的热门项目,也为濒危剧种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过去,濒危剧种主要存在于民间,多围绕春节、元宵节及地方性节日等节庆或婚礼、祝寿等家庭仪式活动演出。近年,越来越多的濒危剧种出现在一些戏剧节上。如贵州傩戏传承人将傩堂戏、彝族“撮泰吉”带入乌镇戏剧节。在2024年10月,处于濒危状态的彝族“撮泰吉”受邀参加了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演出,每天都在乌镇上演,使得许多中外观众对这一古老戏剧形态有了认知,也增强了传承人对剧种传承的信心。

短视频、直播间是大众文旅生活的重要场域,在嵌入文旅空间过程中,濒危剧种建构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传播方式,为剧种传播带来新渠道。濒危剧种的演出载体基本为民间戏班,其在专业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薄弱,一直以来都以传统的线下演出方式为主,受演出场所地理位置、场地容量、演出时间等影响大,难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如今,随着丰富的文旅演出实践,一些濒危剧种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传承人开始尝试拍摄剧种演出短视频并将其发布于社交媒体,形成线下演出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新方式。如安顺地戏传承人周顺是一位“00后”年轻人,其在文旅活动中的地戏演出短视频网络播放量已达百万次,拓展了濒危剧种的传播范围。

嵌入文旅空间的濒危剧种在演出剧目上也出现新的变化。为适应当下观众碎片化观赏习惯,一些剧种改编、新创了快节奏且戏剧冲突强的短剧。如在贵州省兴义市峰林布依景区演出的布依戏,多改编自传统剧目片段,如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中截取的小故事。这些剧目篇幅短小、剧情紧凑,能满足游客有限时间内的观赏需求。为了适配文旅空间,一些濒危剧种开始演出习俗剧。习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为了凸显地域文化色彩,濒危剧种常以习俗展示为表演内容,即“习俗剧”。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青年男女,有相聚一起对歌交流的习俗,称为“行歌坐月”,该习俗就进入了侗戏。在贵州省黎平县盖宝侗寨组织的“盖宝超级星期六”文旅活动中,侗戏习俗剧《行歌坐月》作为演出剧目,彰显出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濒危剧种以短剧目为主、兼有习俗剧的演出形式,是符合当下观众观赏习惯,又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新探索。

濒危剧种承载着丰厚的地域文化,这些剧种以嵌入文旅空间、创新剧目,以及建构新型传播方式等展开探索,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场景,有效推动了自身的传承发展。

(作者:杨红,系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旅融合为濒危剧种带来新机遇

2025年05月29日 08:30   来源:光明日报   杨红

近年来,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戏剧热潮,“好故事+好风景”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化体验方式。有一些与地方语言、习俗等密切关联的濒危剧种,恰好契合了现在文旅融合的潮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将濒危剧种定义为:无国办专业剧团,或仅有一个国办专业剧团的传统戏剧剧种。这些剧种多为地方小剧种,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戏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濒危剧种积极拥抱文旅融合,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还能让濒危剧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濒危剧种嵌入景区、文旅活动等多重文旅空间,使其演出范围从狭小走向宽广,观众规模也随之大幅度扩大,有力促进了剧种传承发展。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在景区驻场演出,成为濒危剧种常态化演出的一种方式。如布依戏以布依族语言演唱,原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南盘江流域,后仅存于该地区册亨县的布依村寨,演出场次少且演出时间多限于春节,属濒危剧种。如今,册亨县板坝保和戏班将布依戏带到兴义市峰林布依景区驻场演出,每天演出多场,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观看。不少人都是在吊脚楼间、江中花船上,第一次欣赏到古老的布依戏。

在文旅深度融合态势下,除传统演出外,各地组织的文旅活动日益丰富,诸多戏剧节、艺术节不仅是人们旅游“打卡”的热门项目,也为濒危剧种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过去,濒危剧种主要存在于民间,多围绕春节、元宵节及地方性节日等节庆或婚礼、祝寿等家庭仪式活动演出。近年,越来越多的濒危剧种出现在一些戏剧节上。如贵州傩戏传承人将傩堂戏、彝族“撮泰吉”带入乌镇戏剧节。在2024年10月,处于濒危状态的彝族“撮泰吉”受邀参加了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演出,每天都在乌镇上演,使得许多中外观众对这一古老戏剧形态有了认知,也增强了传承人对剧种传承的信心。

短视频、直播间是大众文旅生活的重要场域,在嵌入文旅空间过程中,濒危剧种建构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传播方式,为剧种传播带来新渠道。濒危剧种的演出载体基本为民间戏班,其在专业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薄弱,一直以来都以传统的线下演出方式为主,受演出场所地理位置、场地容量、演出时间等影响大,难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如今,随着丰富的文旅演出实践,一些濒危剧种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传承人开始尝试拍摄剧种演出短视频并将其发布于社交媒体,形成线下演出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新方式。如安顺地戏传承人周顺是一位“00后”年轻人,其在文旅活动中的地戏演出短视频网络播放量已达百万次,拓展了濒危剧种的传播范围。

嵌入文旅空间的濒危剧种在演出剧目上也出现新的变化。为适应当下观众碎片化观赏习惯,一些剧种改编、新创了快节奏且戏剧冲突强的短剧。如在贵州省兴义市峰林布依景区演出的布依戏,多改编自传统剧目片段,如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中截取的小故事。这些剧目篇幅短小、剧情紧凑,能满足游客有限时间内的观赏需求。为了适配文旅空间,一些濒危剧种开始演出习俗剧。习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为了凸显地域文化色彩,濒危剧种常以习俗展示为表演内容,即“习俗剧”。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青年男女,有相聚一起对歌交流的习俗,称为“行歌坐月”,该习俗就进入了侗戏。在贵州省黎平县盖宝侗寨组织的“盖宝超级星期六”文旅活动中,侗戏习俗剧《行歌坐月》作为演出剧目,彰显出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濒危剧种以短剧目为主、兼有习俗剧的演出形式,是符合当下观众观赏习惯,又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新探索。

濒危剧种承载着丰厚的地域文化,这些剧种以嵌入文旅空间、创新剧目,以及建构新型传播方式等展开探索,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场景,有效推动了自身的传承发展。

(作者:杨红,系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