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旅融合带来新的戏剧热潮,“好故事+好风景”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化体验方式。有一些与地方语言、习俗等密切关联的濒危剧种,恰好契合了现在文旅融合的潮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将濒危剧种定义为:无国办专业剧团,或仅有一个国办专业剧团的传统戏剧剧种。这些剧种多为地方小剧种,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戏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濒危剧种积极拥抱文旅融合,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还能让濒危剧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濒危剧种嵌入景区、文旅活动等多重文旅空间,使其演出范围从狭小走向宽广,观众规模也随之大幅度扩大,有力促进了剧种传承发展。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在景区驻场演出,成为濒危剧种常态化演出的一种方式。如布依戏以布依族语言演唱,原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南盘江流域,后仅存于该地区册亨县的布依村寨,演出场次少且演出时间多限于春节,属濒危剧种。如今,册亨县板坝保和戏班将布依戏带到兴义市峰林布依景区驻场演出,每天演出多场,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观看。不少人都是在吊脚楼间、江中花船上,第一次欣赏到古老的布依戏。
在文旅深度融合态势下,除传统演出外,各地组织的文旅活动日益丰富,诸多戏剧节、艺术节不仅是人们旅游“打卡”的热门项目,也为濒危剧种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过去,濒危剧种主要存在于民间,多围绕春节、元宵节及地方性节日等节庆或婚礼、祝寿等家庭仪式活动演出。近年,越来越多的濒危剧种出现在一些戏剧节上。如贵州傩戏传承人将傩堂戏、彝族“撮泰吉”带入乌镇戏剧节。在2024年10月,处于濒危状态的彝族“撮泰吉”受邀参加了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演出,每天都在乌镇上演,使得许多中外观众对这一古老戏剧形态有了认知,也增强了传承人对剧种传承的信心。